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与“大一统”

材料一   雍正皇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之一,其处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夫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何炳棣在1967年发表《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清朝对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就表现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给中国留下辽阔的疆域。

在清代诸多碑刻及匾额中,清朝特别撰写汉、满、藏、蒙、回五种文字,或者其中的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如清代漠南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中心汇宗寺立有镌刻满、蒙、汉、藏四种文体的碑铭。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的正上方镶有乾隆皇帝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康熙、乾隆年间,清朝先后颁布《满蒙文鉴》《两体清文鉴》《三体清文鉴》《四体清文鉴》《五体清文鉴》。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清帝逊位诏书中明载“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前期的东北、北部,西部边疆治理遵循“因俗而治”理念,分别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的军管行政体制及驻藏大臣、青海办事大臣的特殊行政体制。到晚清时期,清政府率先在新疆实施建省,确立新疆与内地一致的省府州县行政体制。此后,东南海疆的台湾和东北原来将军辖地分别建立行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对“大一统”作出的历史贡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余尝见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昔年(公元1075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德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皇后)亦锡(通“赐”)姓萧氏。”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材料三   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明昌四年(1193年),尚书省报告说:上京路诸县“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

——据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金经济卷》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思路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并增派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顺治帝后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如下图(图1、图2)。


清初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致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年间,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先后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拆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清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2-10-29更新 | 30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2-10-27更新 | 4004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海国闻见录》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年),其作者陈伦炯是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军事将领,长期任职于东南沿海,对海防之事尤为留心。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八篇,下卷地图六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地理认知

材料   上卷目录及内容简介

卷册内容简介
上卷《天下沿海形势录》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东洋记》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
《东南洋记》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
《南洋记》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小西洋记》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
《大西洋记》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昆仑记》《南澳气记》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

注:下卷地图6幅,包括四海总图(见上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


提取《海国闻见录》中体现的世界地理认知信息,并加以阐释。
2022-07-24更新 | 39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