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厂,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何两山间入姑苏郡城, 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 商贾云屯, 市廛鳞列, 为东南一都会。

——节选(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最终完成。全幅画有各色人物 1.2 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 余栋,各种桥梁 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 400多条,各种商号招牌200 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摘编自《〈姑苏繁华图〉赏析》


(1)据材料一,指出徐扬创作《盛世滋生图》的背景和动机。
(2)据材料二,简述绘画中姑苏“盛世”的表现。若要进一步证实画中苏州的盛况,还可搜集哪些史料。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
2023-12-1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初有个贵人,官拜尚书,家财万贯,生得有五个儿子,只教长子读书,以下四子农工(行)苟(坐)货,各执一艺。那四子心下不悦,却不知甚么缘故。老尚书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跑?”“农工商货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一脉书香付长房,诸儿恰好四民良。暖衣饱食非容易,常把勤劳答上苍。”

——改编自(明)冯梦龙《醒世恒官》

材料二   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於义上矣:“但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孙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雍正朱批:“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摘编自鄂尔泰《雍正朱批谕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对探究明清时期“士与农工商的关系”的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024-02-2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全国优质校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古代的中国茶传播,由于航海技术还不甚发达,除秦汉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邻国韩国、日本之外,主要还是陆地传播。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   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握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三   1757年至1842年间,清政府规定西方航海国家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成为18世纪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重要口岸。许多西方人通过广州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于是在清代广州口岸,外销画应运而生。清代外销画题材丰富多样,从风景名胜、生活习俗,到家具陈设乃至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无不涉及。这些画作当年主要为了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内容大多围绕着广州贸易为中心而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如今,我们可以在这些画作中看到一个色彩明亮、商业繁荣、市井气息浓厚并且与西方交流紧密的广州。时至今日,外销画留存了18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丰富图像,因此被研究者定义为“历史绘画”,具有一般艺术绘画无法比拟的历史研究价值。

——摘编自《18、19世纪广州十三行外销画的现代意义探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清代广州外销画畅销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说中的历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杰出长篇讽刺小说,成书于乾隆年间,主要描写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图景。如表节选了部分章回情节。

章回情节备注
18(杭州)文瀚楼店主人道:“目今我和一个朋友合本,要刻一部考卷卖,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合共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以批得出来,我如今扣着日子,好发与山东、河南客人带去卖。”书中记载了一种职业叫“时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选家”。书坊为编选时文集,会聘请熟悉科举考试规则、却屡试不第的文人住在书坊楼上,供应食宿,并付给酬劳。

(1)根据如表,提取章回情节里的两则信息,并分别指出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2)如何客观认识小说的史料价值?
2024-01-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浞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明代后期,景德镇民窑业快速发展,外来劳工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也随着发展膨胀。嘉靖年间,景德镇人口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余人”,他们以“窑业佣工为生”。到清代,景德镇“烟火逾十万,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景德镇社会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

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表

时间事件纪要资料来源
嘉靖十九年1540年因水灾后饥荒,浮梁县窑户遣逐乐平县雇工,乐平县工人遂行劫夺,终致浮、乐二县民众聚众互相仇杀。《明世宗实录》
乾隆元年1736年坯户吴以恒、胡万正欲增银色,与窑户万美生争闹停工。《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
乾隆、嘉庆间约1796年御厂脱胎画坯工人王子贞领导的“毛银改纹银运动”。毛银是散银,成色不好。坯厂发工资,原以纹银发给,后改成毛银,使用时较纹银要贬价。所以工人们要求改纹银,举行罢工,遭官府镇压。《景德镇陶瓷史稿》
嘉庆、道光间约1821年以蒋知四为首,争取每名工人每月十二两肉,举行罢工,称“知四肉”运动。《景德镇陶瓷史稿》

——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与社会》

材料三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起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024-02-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7 . 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情况表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621278012.920.68.1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4-01-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浞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明代后期,景德镇民窑业快速发展,外来劳工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也随着发展膨胀。嘉靖年间,景德镇人口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余人”,他们以“窑业佣工为生”。到清代,景德镇“烟火逾十万,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景德镇社会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

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表

时间事件纪要资料来源
嘉靖十九年
1540
因水灾后饥荒,浮梁县窑户遣逐乐平县雇工,乐平县工人遂行劫夺,终致浮、乐二县民众聚众互相仇杀。《明世宗实录》
乾隆元年
1736
坯户吴以恒、胡万正欲增银色,与窑户万美生争闹停工。《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
乾隆、嘉庆间
1796
御厂脱胎画坯工人王子贞领导的“毛银改纹银运动”。毛银是散银,成色不好。坯厂发工资,原以纹银发给,后改成毛银,使用时较纹银要贬价。所以工人们要求改纹银,举行罢工,遭官府镇压。《景德镇陶瓷史稿》
嘉庆、道光间
1821
以蒋知四为首,争取每名工人每月十二两肉,举行罢工,称“知四肉”运动。《景德镇陶瓷史稿》

——据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与社会》整理

材料三   某国际组织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每个国家都有一票表决权。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起的?
(3)材料三中的“某国际组织”具体指的是什么?它奉行的宗旨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中国古代小说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古代小说的书名常冠以史书体例中记、传、志类称谓,如《石头记》《水浒传》等。这体现出古代小说(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 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官署牌坊),照耀井同,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 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呜呼!何其盛也。

——《明火·列女传一》

隋唐
12232152271419482
192912286882841
合计141612743582912323

材料二:自明代中期以后,妇女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向,从当时浙江水嘉县的实例来看,妇女不但“行鬻于市”,即公开在市场从事买卖活动,而且轻率出入官府公庭,涉足诉讼案件。 在广东的琼州,“妇女出往市行走买卖”,亦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陈宝良《明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转向》

材料三女主人公周胜仙偶遇樊楼酒肆的小老板范二郎,“四目相视,俱各有情”,周胜仙心想,“若还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 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于是她主动向男方传递爱慕之情。

——据《醒世恒言·阎奥楼多情周胜仙》

白娘子爱上许宣,在向许宣表明心迹时,说道:“小官人在上,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奴家亡了丈夫,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缘,一见便蒙错爱。正是你有心,我有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却不是好。”许宣听后欣然接受。

——据《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明代妇女状况是否矛盾?请予以说明。
(2)指出材料三在研究明代妇女问题时的史料价值。
(3)除了明代妇女问题外,上述材料还可用于研究哪些问题?
2023-10-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