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法”。这反映出当时(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皖南一域产生了大量的契约文书。在徽州当地, 一般民众之间的经济交往相当频繁,田土交易推收过割,以及乡土社会秩序之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以“契约和理性”来支撑,即使是亲族之间也不例外。明清以来的徽州遗留下的大量文书,除契约文书之外,还有 日记、书信(包括原件、信底及活套)、账册、杂抄(“碎锦”“杂录”)、启蒙读物、日用类书和诉讼 案卷等,几乎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徽州在传统上属于诉讼频繁的“健讼”之地,围绕着各类土地、房产、赋役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文书,作为发生纠纷和诉讼时的有力证据,有长时期保存之必要;再加上“敬惜字纸”之观念深入人心,巨量徽州契约文书得以留存。

材料二   海外也零星可见徽州文书之收藏。如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代歙县方氏信函七百通(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书法艺术珍品流入美国);英国的档案中有一些徽州茶商的资料;日本长崎等地,保留了一些徽州海商的文书。日本其他的一些机构也保留有少量徽州文书,但其整体收藏的情况还不是非常清楚。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有日本学者提出:古代徽商的海外贸易活动的巅峰在明中后期,徽州海商在明末以后走向衰落,到清朝时,徽商则倾其全力经营国内商业。1984年,有学者利用中日(官方)交涉中的海事资料,揭示了清代徽商利用沿海来扩大其商业范围,并以巨额资本从事海外贸易的事实。1999年,有学者广泛搜集中日两国的文集、笔记、随笔、碑刻、族谱和尺牍等资料,并从中寻找徽州海商的印记,得出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前)的东亚,徽州海商仍然极为活跃的结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徽州文书大量存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收藏的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下半叶学术界关于徽州海商的争议焦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史料辨析在史学争鸣中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朝廷颁布《开采铜铅例》解禁铜矿;康熙四十四年,由于从日本进口的铜料不能保证,朝廷下令铸币铜料可采用滇铜;雍正初年,清政府又提高铜价,抑制短价收买,鼓励铜矿发展;乾隆二年,京局铸钱所需的铜料全部改为滇铜;乾隆三十八年,又规定私人开采的铜可留10%自由出售,使开采者有利可图。

——摘编自杨黔云《论清朝前期滇东北地区铜业开发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玉米在滇东北地区的推广大致是在清初期,《恩安县志》载“梁类,苞谷,俗称玉麦,可酿酒,可救饥荒,乡人围圃扩种。”玉米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在很贫瘠的山区生长,而滇东北地区很多新开垦的土地都位于山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因其产量高,在滇东北地区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代了原本的燕麦、荞等成为山区的主要种植物,《镇雄州志》载:(乾隆年间)“包谷,汉夷贫民率其妇子垦开荒山,广种济食,一名玉秫。”

——摘编自彭建《清代云南玉米种植概况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滇东北地区开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滇东北地区高产作物扩大的影响。
2024-05-3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4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王朝清明节祭扫皇家陵墓的交通路线示意图。下列历史场景与该朝代相符合的是(     

A.当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纸币出现在商业交易中
C.设立土司、卫所管理边疆地区D.赋税制度实行摊丁入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中后期丝织业织绸时有打线、染色、改机、挑花等明确分工,在制瓷过程中也有“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说法,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手工业(     
A.出现大规模自由雇佣劳动B.专业化水平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D.市场化程度加深
6 . 明朝开国之初兵戈未息,卫所主要是由军官率领的旗军组成。等到各卫所创建就绪,屯田所获自食有余时,就要通过一定的申报程序,由军的原籍州县把他们的妻子等亲属送到卫所,以家庭为单位,拨给亩数不等的屯田、马场、桑枣园或菜果园。这表明明初卫所(     
A.巩固了自耕农经济B.主要职能发生变化
C.分割了地方行政权D.在经济上自给自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明初对江南市镇的管理采用巡检司制度。巡检司的设置大致以水陆交通要地为主,其任务主要是乡镇防卫、稽查人口、维持治安。明中后期巡检司难堪管理重负,较大市镇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予以管理。这一变化(     
A.标志巡检司制度的结束B.完善了明朝的基层治理
C.折射出江南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市镇数量的增长
2024-05-13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育英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清方志中例无商贾入传,仅有部分商贾因救灾而入《灾异志》。然而,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所到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其“助学恤贫”之资所费不菲,多传为美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废止
C.基层文教事业得到发展D.商人力图改善自身形象
2024-05-13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清时期,各省州县总数变化不大,而集镇数目之增加却异常惊人。北宋元丰末年,平均每个县下约1.4个集镇,到清中期,平均每个县不下20个集镇。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基层市场的活跃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自然经济的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024-05-13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元年(1522),宁波发生(日本使团)争贡之役,明政府撤消了浙江、福建二市舶司,独存广东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形成广东外贸一枝独秀的局面。万历年间,广东三十六行代替市舶司主持贸易事务,广东官商开始垄断外贸,隆庆开关以后海禁松弛,“广州几垄断西南海之航线,西洋海舶常泊广州”。清顺治三年和七年,清兵两度进攻广州,广州的对外贸易遭到重创,明末清初时期瓷器外销陷入困境,沿海外贸大大萎缩,瓷器出口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材料二   瓷器外销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从十五世纪上半叶中国明早期的官方朝贡贸易到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上半叶的晚明私货贸易,外销瓷都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在全国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洪武时官窑只有20座,宣德时达到58座,晚明时期民窑制瓷业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海内外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刺激着技术革断,在生产工具上出现了用于成型的旋坯车,施釉采用吹釉法。民窑中出现了烧、作合一、生产规模较大、佣工较多的大工场主囵户,嘉靖时“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万历时期,海外贸易额继续增长,民窑佣工增至数万人,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还涌现出崔公、周公、壶公、昊十九、吴明官等名匠。官窑制度解体后,那些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转入民窑,迅速提升了外销瓷的烧制水平。

——摘编自刘明杉《论明清时期外销瓷与世界各国瓷业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影响广州在明朝外贸地位中沉浮的因素。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外销瓷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