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赠承德郎工部虞衡司主事昆源冯公墓志铭》记载,明末歙县程胜恩有感于父亲和祖父毕生耕作而生活清贫,“愤然作色曰:‘丈夫生而志四方,若终其身为田舍翁,将何日出人头地耶!’用是效白圭治生之学,弃农就商,往来荆襄吴越间……以生以息,不十年而家成业就”。这表明,明代士人阶层(     
A.职业观念有所转变B.摆脱儒家观念束缚
C.自我价值得到凸显D.突破旧的阶层限制
2 . 明万历三十六年大水,大量农田被毁,河北柏乡县引种籼谷(水稻),并从福建引种甘薯;清代江汉平原民众在灾年时,种植茭米、荞麦等生长期较短的植物代替水稻,洞庭湖区的民众大量采集水蒿、菱角等水生植物。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B.救灾体系的不断完善
C.高产作物的普遍推广D.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6世纪,丝织品的著名产地苏州和福州的原料“独仰湖丝”,山东、河南地区多半种植棉花以供应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两湖地区的水稻业成了江南市镇粮食的主要供应来源。这些现象(     
A.引起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B.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促进了徽商豫商等商帮的崛起D.推动了全国商业网络的形成
2024-03-29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元(1635—1740),字易直,河北博野人。出身贫寒,曾学医养家。24岁时,从事教学工作,一直持续五十余年。颜元讲了一段王学,两年后得朱子《性理大全》,改奉朱学。35岁时,思想转变,认为理学空虚无用,非周孔正道,但也反对汉代章句之学,提出以“实”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批判两千余年来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他认为教育有“安天下”、“成个性”双重作用。主张恢复尧舜周孔之道,倡导用“三事”、“六府”、“三物”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颜元晚年主办漳南书院,把书院分为“文事斋”、“武务斋”等六斋,将教育思想付诸实践。颜元认为教人为学要主动,通过练习和实行来获取知识。颜元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市民阶层的利益,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施克灿《中国教育思想史》

(1)根据材料,概括颜元的教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颜元教育思想形成的因素。
2023-11-02更新 | 164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3)(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2023-08-28更新 | 3522次组卷 | 32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巴老林绵亘数百里,是川、陕、鄂交界处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乾隆中叶起,来自川陕、湖广,乃至皖、赣等地的流民大量涌入,“携带家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导致流民四起B.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C.经济重心继续向南转移D.盛世推动边疆开发
7 . 汉江中游的樊城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饱受水患困扰,堤防建设一直是地方市政建设的重点。下表为1828年樊城商业会馆在筑堤工程中的捐款情况一览表。据此可知清代商业会馆(     
会馆名捐资数目会馆名捐资数目
山陕会馆3712串900文武昌会馆2075串700文
江西会馆1810串徽州会馆1105串400文
黄州会馆575串900文汉阳会馆468串500文
福建会馆448串900文怀庆会馆404串600文
江苏会馆149串韩城会馆120串
抚州会馆100串泾县会馆100串
湖南会馆100串合计11170串900文
A.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交流B.参与维护城市社会秩序
C.辅助城市公共事业建设D.兼具地域和行业的属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朝前期,西南各省山区和丘陵得到开发。下表为其部分年份的耕地面积(单位:千亩)。据此推知,这些地区(     
省份顺治18年(1661年)乾隆18年(1753年)
四川118845957
云南52117543
贵州10742573
A.劳动效率迅速提高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根本解决D.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增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与山争地”及“与水争田”的趋势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玉米、红薯、洋芋的引种,人口持续的大规模向山区流动,带来持续的山地垦殖扩张。广东惠州、潮州山区民营冶铁场达44处,“山脚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在山掘矿,煽铁获利”。明清时期,各地还通过围垦河滩、沼泽、海涂等方式“与水争田”,实现耕地增长。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形成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两利俱全,十倍禾稼”。与土地开发兴盛相应,清代关于土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不少官员、学者呼吁保护林木和植树造林,然而“山林既尽,无以宿水,溪流渐涸,田里多荒”的现象愈演愈烈。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华北各根据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禁止任意砍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运动,明确林地产权,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采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把造林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垦荒与造林同步。根据地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条例,“整理旧渠、开凿新渠”“变旱田为水田”,因地制宜,大小结合,提倡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大小河流和官堤民埝必须全面掌握和统一治理。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开渠用合作社的办法,地、工具、资金、劳动力均可入股,修成后按股份利。部分工程当地群众以边区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荣臻渠、伯承桥、小平桥等等,增进了政民的团结。

——摘编自吴云峰《华北抗日根据地林业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太祖洪武年间,政府建立了庞大的官府手工业,所需物资由官府作坊生产;明嘉靖九年(1530年),政府开始采取“官搭民烧”的形式,按件付给民窑成本,同时大量的裁剪了官匠和编役工匠的数量,增加雇役工匠。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雇佣劳动关系已经普及B.重农抑商政策不断松弛
C.官营手工业不复存在D.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2023-04-21更新 | 473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统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