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皖南一域产生了大量的契约文书。在徽州当地, 一般民众之间的经济交往相当频繁,田土交易推收过割,以及乡土社会秩序之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以“契约和理性”来支撑,即使是亲族之间也不例外。明清以来的徽州遗留下的大量文书,除契约文书之外,还有 日记、书信(包括原件、信底及活套)、账册、杂抄(“碎锦”“杂录”)、启蒙读物、日用类书和诉讼 案卷等,几乎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徽州在传统上属于诉讼频繁的“健讼”之地,围绕着各类土地、房产、赋役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文书,作为发生纠纷和诉讼时的有力证据,有长时期保存之必要;再加上“敬惜字纸”之观念深入人心,巨量徽州契约文书得以留存。

材料二   海外也零星可见徽州文书之收藏。如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代歙县方氏信函七百通(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书法艺术珍品流入美国);英国的档案中有一些徽州茶商的资料;日本长崎等地,保留了一些徽州海商的文书。日本其他的一些机构也保留有少量徽州文书,但其整体收藏的情况还不是非常清楚。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有日本学者提出:古代徽商的海外贸易活动的巅峰在明中后期,徽州海商在明末以后走向衰落,到清朝时,徽商则倾其全力经营国内商业。1984年,有学者利用中日(官方)交涉中的海事资料,揭示了清代徽商利用沿海来扩大其商业范围,并以巨额资本从事海外贸易的事实。1999年,有学者广泛搜集中日两国的文集、笔记、随笔、碑刻、族谱和尺牍等资料,并从中寻找徽州海商的印记,得出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前)的东亚,徽州海商仍然极为活跃的结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徽州文书大量存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收藏的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下半叶学术界关于徽州海商的争议焦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史料辨析在史学争鸣中的作用。
2 . 明中后期,江南消费领域呈现一种新现象。商人成为显著的消费群体,他们“精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官僚成为奢侈的榜样;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上述现象反映当时(       
A.社会奢侈之风盛行B.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
2024-05-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各地为解决财税问题,先后推出了“鼠尾册法”“十段册法”“征一法”等赋役改革,这些赋役之法大多具有均平税粮、诸役合并、折银征收的趋势。1530年时任内阁首辅桂萼提出“编审徭役”的改革,是为“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施(     
A.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B.消除了赋役不均现象
C.得益于赋役改革推动D.扩大了赋税征收范围
2024-05-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5年利兰·斯坦福州长向当时的美国总统报告:“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他们沉着而安静,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和中国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年两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

——摘编自黄安年《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材料二   下南洋的民众把当时中国的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同时还带去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水果、蔬菜的技术。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还给当地带去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等。人口迁入中形成了一种文化涵盖,在这种文化孕育的过程中也吸收当地文化的一些精髓。许多国家还产生了由华人组织的会馆,这种会馆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华人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同样还有文化上的认同意识。

——摘编自陈秋沛《浅析晚清下南洋中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晚清华人“下南洋”的主要影响
2024-05-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时期,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商贾在致富后,大都踊跃输捐办理慈善公益事业。下图中第一座牌坊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位于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中的乐善好施坊。这反映出(       

A.皇帝重商思想形成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传统经济政策已废弃D.受传统主流思想影响
2024-05-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康熙帝在宫中用10余年时间,反复试验,培育出早熟的优良稻种“御稻米”。乾隆时期,各级地方官吏也积极改良农作物品种或吸收外地佳种,推广种植。据此可知
A.农作物改良在当时社会流行B.统治阶层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C.清朝的统治秩序进一步巩固D.赋税改革导致人口压力增长
2024-05-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段材料作为史料可用来研究(     
A.中国古代社会习俗的变迁B.新航路推动全球物种交流
C.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2024-05-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
C.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D.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
2024-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朝时期,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商人则将合格的产品按一定价格回收后进行销售。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发展趋势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C.属于工业资本渗透D.促成中国社会转型
2024-04-12更新 | 20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模拟卷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农具类型比较齐备,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如水转连磨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南方的水碓既被用于运碓成米、转磨成面,还广泛被用于引水灌溉稻田。在畜力缺乏的地区,还出现了“代耕法”,以耕架代犁,“一人一手之力足敌二牛”。长江三角洲和岭南一带,蚕桑业特别发达。棉花的种植遍布天下。据称,松江200万亩耕地“大半植棉”。烟草自东南亚传入后,很快推广,至明末“北土亦多种之”。

材料二   据记载,嘉定城乡各地,“民间机杼之声相闻也”“昼夜纺织,公私诸费皆赖之”。在松嘉棉织区不仅有以织布为业的机户,也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轧花业与弹花业,还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浆染业和踹布业,以及棉布再制品行业,如松江的暑袜业……当时从事个体经营的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匠、染匠、窑匠、石匠、弹花匠等,被称为“百工杂作”。此外,雇工大量出现。如万历年间,分散在苏州“机坊”和“染坊”里的织工和染工就各有数千人。景德镇的制瓷业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各地的矿工也随着民营矿业的发展,人数也日益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天石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