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十分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即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引自(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汉初“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在治国思想、政策方面的表现,并概括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重要影响。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明代中期,在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大约从嘉庆朝开始,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以经济为中心的新兴城市大量出现,手工业、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新的市民阶层逐步扩大;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日益受到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新思想的挑战;随着民间的书院,讲会以及出版业的发展,文化前所未有地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中西文化也开始发生交流与碰撞。如此一系列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在这一时期涌现。早期启蒙思潮是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思想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期“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并对“阳明心学”进行简要的评价。
2024-04-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公”“私”关系的讨论和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论说,曾经使我们将那个时代称之为“启蒙时代”。……但黄宗羲们没有真正地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他们也没有设想出一个权力更替和权力制约的机制。急剧的改朝换代,决定了他们的“待访”必将成为一种“空守”。因此,对他们思想的启蒙色彩要做仔细的检讨,或者说他们的启蒙意义要到晚清才得以真正展现。

——摘编自干春松《儒学概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权宪法,第一次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的宪政理念,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立宪的新篇章。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否定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从而树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观念,促进了民主主义潮流的大发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摘编自袁兵喜《权利与权力的规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宪政理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公’‘私’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视角,概述黄宗羲思想所具有的“启蒙色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方面的主要体现,并指出该“约法”的历史地位。
2024-01-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该段言论表明他(     
A.否定传统道德B.抨击君主专制C.主张工商皆本D.提倡个性自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并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过程。有关儒家思想发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先秦儒学中“仁”“仁政”“隆礼重法”思想适应了诸侯兼并战争需要
B.从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C.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D.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是对此时期社会剧烈动荡的反思
2023-1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思想观点: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等。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B.李贽C.王阳明D.朱熹
2023-12-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王守仁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两人都(       
A.提倡格物致知B.批判虚假说教C.注重知行合一D.反叛程朱理学
9 . 社会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选择性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p20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墨法道四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并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的?并列举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近代思想家们从“审视”发展为行动的表现。
2023-06-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思想家李贽在《续焚书》中说:“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据此可知,李贽的思想(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反对传统礼教的虚伪D.具有蔑视权威的倾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