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楚王问鼎

材料二   

         

                    鲁壁                                                         《春秋繁露》                            《四书章句集注》                                 顾炎武(1613-1682)

材料三   927日上午,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开幕,今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主题为“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指出,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协和万邦”的治理观,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华文明传承延续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各民族和谐共存、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始终高举文明交流互鉴旗帜,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我们希望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环境,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发挥好文化赋能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3-04-2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建元元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垂询治国之良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陈翠芳《试论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

材料三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四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途径。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该作者的思想主张。
2022-10-10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圣”和“贤”的内涵与标准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但成为圣贤是中国人长久的人生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主要各家中,只有法家对“贤”下了清楚的定义,他们以为“农、战”才是贤。……儒家以为贤或德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之徒则以为贤或德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

材料二   崇祯元年进士刘之纶,原为四川贫农,常常要砍柴薪,拿到市场贩卖,以补足家用,他读书立志做圣人,铭刻“必为圣人”自鼓;清朝著名水师提督彭玉麟,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佃农,也知道穷人要显著改变社会地位,就必须要研究儒家经典;清朝时期贵州省的王觉莲,其父母欲其继家业为商贾,但他在五岁小小年纪便敢于违反父母意愿,自请读书。……当一位富裕的商人之子资质不好,有时也会选一些好学的邻居孩子做未来的女婿,给予资助与经常的鼓励。

——摘编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各学派“贤”的不同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4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部分儒者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   五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局面?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材料三、四分别为儒家学说的哪一思想体系。材料四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4)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日趋活跃,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思想家,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社会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2021-11-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材料一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

材料二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摘自《中国近代史》)


(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两次皇帝追封孔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作者的思想主张。并请列举同阶段主张近似的思想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
(4)依据以上孔子形象变化的相关材料,简述获得的历史感悟。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数世纪的激烈兼并与民族交融,以夏商周为主体的华夏民族逐渐占据了中原地区,大量异族被驱赶至边远地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华夏族所占据的地带当为天下之中心…大国争霸促成了华夏一体、天下一统的要求强烈起来。诸子百家在精心构筑”“大一统”政治模式的同时,也对“大一统”思想充满了热情的期待与渴望。

——摘编自郭玮《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夷观》

材料二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隶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一一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讲述了先秦时期和明末清初的“天下观”,结合材料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天下观”产生的背景。
8 . 阳明心学是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反映,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逻辑的游戏不会凭空产生,它的真实基础是历史。为什么陆象山的心学“未百年其说已泯然无闻”,而王阳明登高一呼则四方响应,如洪波急流,泛滥天下?这一切难道与明中叶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的整个巨大变迁发展没有关系吗?尽管王阳明个人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秩序,但客观事实上,王学在历史上却成了通向思想解放的进步走道。

——摘编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王阳明的思想与程朱理学一样,都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但朱熹之学认为天理是一种超现实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遵从,而王阳明之学认为“人心”才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面对理学式微的现实,王阳明以疗救者的姿态,突出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意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否定用外在规范来管束“心”、禁锢“欲”,从而背离正宗的统治思想,极大地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基础。同时他所说的天理在于自我的体验,潜藏的语意就是个人的想法与欲望亦可以成为天理。他对天理的理解,不仅以反传统的精神在客观上起到冲破思想禁锢的作用,而且还以极大的随意性,为后来的学者偷换天理、良知的内涵、宣传自己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创造了条件。

——陈梧桐《传统飘摇:明代社会文化的演化及态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阳明心学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明心学“四方响应”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内容上的异同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阳明心学。
2021-02-0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和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实行“众治”。三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的主张在美国实践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2021-01-04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某些地区自然经济还居于统治地位;在另一些地区,“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村必有贾,三十家之城必有商”,商业资本比较普遍地深入农村。由于南方的农产量和人口密度都比北方高,所以南方的商业也比北方繁荣。顺治时,姚延启做了一个对比:拓西北地广人稀,镇店市会有常期,商贩歇宿有定所。南方庐舍稠密,人烟辏集,贸易者趾接于途,往来者肩摩于道。”

——摘编自柯建中《略论明清时期小农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材料二   皇权社会末世.君主专制的弊害昭彰.市民意识初步觉醒.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那里,推进到‘“新民本”阶段。新民本思想家(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等)承袭民本论的基本元素(重民、恤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弘扬原始民主精义(众议、禅让、公天下等),吸纳中古非君、罪君的犀利批判精神,采取明代书院品议朝政之风,将先秦以来与尊君论相反而又相成的民本论提升到新阶段。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本”思想形成的背景。
2020-11-2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名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