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4 道试题
1 . 下表为晚清学者梁廷相在1844--1846年间著述的简介。据此可知该学者(     
著述简介
《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
记述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粤道贡国说》收录清初至道光年间,从海道到广州贸易和向清廷“入贡”的暹罗、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与清廷来往国书、藩属入贡条例,以及清朝有关谕旨和地方官奏章
A.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借助西学推动政治变革
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D.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
(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3 . 1888 年,葛士濬编撰《皇朝经世文续编》,在保留传统“六目”的基础上,“文学”目下新增了“算学”三卷。稍晚问世的《万国分类时务大成》中同样“(将)光学等统以算学,均分隶诸文学之末。”这表明当时(     
A.西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B.“中体西用”观念影响书目编撰
C.中西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D.中国人尚未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4 . 雍正、乾隆年间,白银与铜钱兑换价格保持稳定,一两白银兑换价格不超过一千铜钱。嘉庆到咸丰年间,白银与铜钱价格出现波动,顶峰时期,一两白银可兑换三千铜钱。咸丰、同治年间,每两白银可以兑换5000到6000铜钱的数额。这一变化(     
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B.缘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及其区位表明,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之中所形成的初始动力是外生的,经由“口岸”传导到“腹地”,形成“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渐改变并塑造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侵略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B.工商业文明成为近代经济的主导
C.近代经济发展取决于口岸经济D.近代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024-01-09更新 | 413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以后,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五口,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浸入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多年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信基督教的人群。

材料二   晚清社会男子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放“东南五口”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根据材料二、概况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12-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学考班)试题
7 . 近代某条约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吝啬。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但英人及各国均不得借有此条,任意妄有请求,以昭信守。”该条约体现了(     
A.清政府坚守传统“夷夏”观B.双方都侧重于经济利益
C.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D.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准则
8 .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2023-12-23更新 | 186次组卷 | 2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D.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2023-12-19更新 | 324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晋江季延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10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