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胡光墉破产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胡光墉进入左宗棠幕府,为左氏办理军需后勤,兼办洋务。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胡光墉为左氏筹借巨额洋款被朝廷嘉许,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后来,胡光墉依仗与左氏的关系,在东南各省开设钱庄和票号,甚至经营当时私人票号被禁止的官款业务。

1883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加上中越边境紧张,胡光墉的阜康票号因挤兑风波而倒闭,紧随而来的是官款索赔问题。清政府谕令左宗棠查办阜康官亏案。左宗棠虽与胡光墉私交甚密,但因阜康票号官亏案牵涉事大,并没有对其偏袒。按制,亏空的款项由当事人用自己的财产抵偿亏损的公款即可。

本以为此案就此结案。然而,陕督谭钟麟质疑胡光墉在西征借款中存在“不当得利”,由此牵涉出户部清算胡光墉历史经济问题的两大案件。第一、华商股份案。西征筹饷过程中,胡光墉按章设立乾泰公司,共筹集350万两,其中汇丰银行和华商各认股175万两。胡光墉被质疑华商股份为其隐形资产。左宗棠认为“华商股内实有洋行伙友附股”,肯定胡光墉“并无股份”,并有债票为据。而户部阎敬铭认为胡氏“出身市侩,积惯架空罔利”。18847月,户部在无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凭借权力认定华商股份是胡氏隐形资产,并强行追索15万两。第二、行用水脚银案。行用水脚银是胡光墉经手西征借款因公报销的相关费用。此费符合清政府默许的“援案开报”、汇单奏销的惯例。户部对此提出质疑,认定行用水脚等106784两皆为胡光墉“擅扣滥支”之款。左宗棠等人回应了户部的相关质疑,称水脚银“驻鄂粮台有案可查,非胡革道所能掩饰”。曾国荃称报销依据并非户部标准,而是“轮船之定章,特数目多寡之间有不可概论耳”。案件的最终结果是:清政府谕令浙江省从胡氏产业内迅速变价照数凑齐106784两,于闰五月以前解交甘肃粮台应用。

胡光墉资金周转失灵,又受外商排挤,被迫贱卖资产。最终,胡光墉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

——摘编自牛澎涛《析论清政府对胡光墉破产清算案的审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胡光墉破产案的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 . 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铁路史部分》

(1)结合材料一、提取图1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说明图2中元朝交通路线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长期摸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脚踩成的路。

摘编自陈卫平《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意识到“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的“起步与转折”的内涵,并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五四运动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诸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汉王朝在统一边疆地区的时候,有一些边疆民族脱离其民族主体而迁徙到了内地,为了管理这些民族,汉王朝设立了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责。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对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材料三   “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性立场和经典话语,其内涵需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治理才能予以透切把握。长期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相关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这种心绪既关乎历史,也直指当代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青觉、吴鹏《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制度基础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世界观念的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录》《皇明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李鸿章《筹画海防折》“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世界竞争之运,至今日而极矣!其原动力发始于欧洲,转战突进,盘若旋风,疾若掣电,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和《建国方略》“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世界观演变问题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清廷在沿海建立了7支水师,在江南、福建、广东设立了水师提督,在旅顺口、大沽口、吴淞口、厦门、台湾等海防要地设水师营等。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1681年统治台湾的郑经病故后,郑氏集团发生内乱,荷兰殖民者企图卷土重来,康熙帝令水师提督施琅统领舰队进军台湾,取得了澎湖决战的胜利。此后不久,郑克塽降清,台湾复归统一。此外,清朝的东北水师于1658年的库尔干河战役和1685年的雅克萨战役中,都曾大败沙俄侵略军;广东水师于1808年在澳门击退英国殖民者军舰的进犯。

——摘编自张铁牛《中国古代海军史》

材料二   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次年创办福州船政局,打算通过发展造船工业,创建近代海军。1867年,前江苏布政使丁日昌首先提出建立“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轮船水师,无事出洋校巡,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联合作战。中法战争后,清廷再次讨论海军发展事宜,决心“大治水师”,并调整其发展计划,拟先由北洋练成一军……在北洋海军优先发展成军的同时,南洋海军、广东海军和福建海军也有所发展或恢复。南洋海军虽然创设较早,但因清廷专注北洋而发展缓慢,军舰以国产为多,军官素质和军事训练较差……甲午海战重创了中国海军建设,海军衙门和北洋海军武职官衔均被裁撤。

——摘编自张一文《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战略任务。特别是19532月,毛泽东先后为接受检阅、视察的5艘海军舰艇郑重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邓小平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明确指出:人民海军必须“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精干”“顶用”。江泽民在视察海军部队时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分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

——摘编自刘杰等《新中国60年人民海军发展战略的演进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军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近代中国海军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现代海军建设的新发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海军建设的启示。
7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研究的开山之作中提出,我国到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已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蒋廷黻认为洋务运动的成绩在于开启了全盘西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44年,范文澜发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范文澜进一步将洋务派定性为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认为洋务运动的直接后果是加深殖民地化1954年,他在第九版《中国近代史》中再次强调: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此来麻醉青年,欺骗群众……”这些观点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盘否定洋务运动定下基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琼敏《历史解释及对解释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蒋廷黻和范文澜对洋务运动评价的褒贬立场及主要视角。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位学者评价洋务运动的史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两位学者的历史解释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26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的教育改革

时间内容
1866奕䜣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原来读儒家经典的科举人员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
1885清政府三次派遣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1887江南御使陈璜莹上奏建议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
1898总理衙门上奏《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学堂课程分“溥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其中以经学、理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体操学等为“溥通学”;“专门学”包括卫生学(含医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含法学)高等地理学(含测绘学)商学等十五门。
1901清政府发布上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教法规定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教育改革的理解。
2022-05-13更新 | 529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的学说被很多人运用到社会政治思想中,形成一股“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愈益与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了。一些国家的种族主义者宣扬种族优劣论,鼓吹“下一阶段的历史将是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规模斗争”;“日耳曼民族必须为保持血统的纯粹和统治世界进行斗争。”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其自发性。也就是说,民族主义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客观的存在。政府的确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论证政策的合理合法性,但这方面,中国政府非常节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位政治人物可以大肆动员民族主义,诉诸于民族主义……因此,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使得民族主义变得更为理性,增进国家利益。
和中国不同,日本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越来越表现为动员型。和其它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日本的大众民主越来越难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政府。为了政治的需要,日本的政治人物往往以民主为借口,用民粹主义政治方式动员着民间存在着的民族主义资源。结果,牺牲的往往是日本和其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其邻国中国、韩国的关系……较之中国,日本民族主义具有更大的动力。而日本民族主义的勃兴,又必然刺激中国和韩国民族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往往把另一个大国即美国也牵涉在内,而美国出于其对地缘政治的需要,往往对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推波助澜。这更增加了这些国家民族主义的国际复杂性。
——摘自郑永年《亚洲民族主义与区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对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的中国与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8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鹰潭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