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瓜分中国的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19世纪末,欧洲人观察到中国:领土再一次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中国沦为“屈辱备至”的国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一惨重结果“是由一个受人轻视的亚洲国家所造成的”。这(     
A.导致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B.推动了洋务新政重心的转移
C.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契机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2024-03-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省级联测考试(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割让辽东半岛损害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B.三国干涉还辽体现了国际公义
C.该事件开起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端
D.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列强既有勾结也有矛盾
2024-02-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四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甲午战后,当瓜分狂潮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国的山东变成了哪个国家的势力范围?(     
A.英国B.日本C.德国D.法国
2024-02-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在19世纪末绘制的漫画《东三省之近视》。漫画所示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A.列强划分势力范围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日本制造旅顺惨案D.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2024-01-1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甲午战后,英国获得了山西、河南、直隶、四川等省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德国染指开平煤矿,俄国事实上获得了在长城以北及东三省、新疆等辽阔土地上开采各种矿产资源的优先权。列强的这些行径(     
A.表明其对华进行商品输出B.推动了民族重工业的发展
C.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D.缓和了西方各国间的矛盾
7 . 1896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1897年底,沙俄悍然出兵占领旅顺和大连湾;1900年,沙俄又趁机把整个东北地区置于其直接控制之下,由此引发了日俄战争。结果沙俄战败,被迫把中国东北南满地区的权益让给日本,由此形成了日、俄势力分据中国东北的局面。由此可见,当时(     
A.列强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B.救亡图存成为共识
C.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外患D.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8 . 下表所示为19世纪末俄国部分报纸的内容摘编,俄国此举意在(       

时间

报纸名称

内容

1894年10月

彼得堡报纸

“俄不如合英、法二国剖分而食之”

1895年年初

《新闻报》

鼓吹利用当前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

《新时代》

“在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建成以前,我们现有的边界绝不是固定不变的界线……为什么俄国就不能在太平洋沿岸取得一个立足之地”。
A.率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与英法两国结成军事同盟
C.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政府D.营造瓜分中国的舆论氛围
2023-12-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9 . 1896年,驻华时间长达33年的德国公使巴兰德被长期负责非洲事务的专家申克和海靖接替;英国驻开罗总领事窦纳乐则首次赴远东工作,任驻华公使;1898年,美国以军队出身的康格接替驻华13年的登比。由此推知,这一系列的外交调整(     
A.激化了清政府同列强的矛盾B.便利了中国汲取外交经验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预示了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遮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材料三   中国政府很乐意欢迎任何资本,在我朝寻找投资机会……你们可以提供资本和技术,但铁路电报线路等事务的管理权必须由中国政府控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

——摘编自1896年李鸿章回答《纽约时报》采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