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并分析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强调强国保种,培养有知识的贤妻良母出发,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利用报刊广为宣传,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兴女学解放运动”。梁启超强调: “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郑观应则提出“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

1906年,清政府将女学列入学部职掌,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比男子修业期限各缩短一年,同年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确立了女子教育学制。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号召中国妇女“规复天赋之权利,以扫除依赖男子之劣根性,各自努力于学问,以成救国之女豪杰,夫而后中国或可有望也”。他们认为男女平等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唯一途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制,规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学,中学、师范、职业各类学校都可以为女生独立设校。

1905年起,湖南、奉天、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相继选派官费女子留学日本、美国,促进了女子留学的发展。

——摘编自段敏利《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电影《女司机》(1951年)、《马兰花开》(1956年)是两部出自女剧作家之手,反映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工作生活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中的女司机形象体现了新中国政治文化的构想与实践,具有多重文化象征意义。

——摘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因,说明应如何看待近代女性教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界塑造的新中国女司机形象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禹躬亲其劳以集大功,遂成民族结合之枢核”,之后逐步混合“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割、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他在《新史学》中说:“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竞争而已”。因此,“民族为历史之主脑”,应该记述民族“排人”“排于人”的历史,“排人者,则能扩张本种以侵蚀他种:排于人者,则本种日以凌夷衰微。”美国史学家杜赞奇称赞他“是第一个用启蒙的叙述结构来写中国历史的历史学家”。

--摘编自王娟《梁启超民族史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史观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并简析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直接教育其热爱国家;而是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周王利用礼制,教育人们对统治者要“忠”;春秋战国以后,儒家建构“五伦”说,建构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汉武帝时实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宋明国家开始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则是“五伦”说的发展,其核心是爱君主、爱朝廷、爱国家。历代统治者还利用献计献策的功臣、能臣、诤臣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例如周公旦、萧何、魏征等,这些人物都为后人所景仰。

——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救国”“救亡”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在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草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1905年的抵制荚货运动,号召群众抵制荚货,维护民族尊严,范围波及全国各大城市。比之古代的爱国主义,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出中华民族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精神;例如思想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康梁等人也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

——摘编自黄明光《试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1年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1906年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学者著作史观
1849徐继畲《瀛寰志略》“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周谷城《世界通史》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数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以梁启超、张骞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   1986年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我们应该从政府行政的结果来评判政治制度的优劣及活力。而政府行政的结果由人均寿命、富裕程度、公共基础设施等尺度来衡量。西方民主的“普世性”是建立在发达的市民社会、法制社会和雄厚经济财力基础上的“一人一票”制民主,原本就不适合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极其不同的非西方国家复制,更何况,这种民主已经被简化成一种程序民主,凡是采取这种程序的就被西方欢迎,而凡是不采取这种程序民主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即使已经取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巨大成功,也毫无“民主”可言。

——摘编自张维为《中国震撼》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弊端。谈谈对评判收治制度优劣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这众多的矛盾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单一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转化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危机和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深重灾难和贫穷落后。因此,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它决不能容忍外来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底蕴,曾经创造过灿烂的东方文明的民族。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状况越来越糟。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举例说明1840-1912 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三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
2022-12-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渠“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

材料二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梁启超思想的“变”与“不变”,并分析二人思想变化的共同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救亡图存思想探索的特征。
2024-03-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积极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
2022-11-26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