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904年11月,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光复会的政治纲领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除文字宣传外,该组织成立之初颇为重视对清朝重臣的暗杀行动,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光复会的核心成员之一。由此可知,光复会(     
A.属于全国性政党B.革命纲领较完善
C.助推了革命浪潮D.具有反帝的倾向
2024-02-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孙中山认为,掌握武器,训练军队,举行武装起义,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首要条件。因此,他不遗余力地为此奔走,并在1907—1908年间,先后组织会党人员在西南边境举行了六次反清武装起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孙中山(     
A.决定走苏俄式革命道路B.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倾向
C.努力践行民主革命纲领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3 . 20世纪初,督办铁路大臣端方与盛宣怀认为铁路关系全国之命脉,川路的收回条件已经颇为优厚,但川省督抚王人文与赵尔丰则以地方商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反对劫掠商股,希望通过与民众协商达成共识。这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近代民族意识的萌芽
2024-01-30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权”泛指人民的权力。近代中国最急迫的任务是“救亡御侮”,这一任务被“士人”们直接凝炼在“民权”思想之中,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资产阶级改良派“民权”思想中的“民”,主要包括封建官僚、封建绅士集团和由科举制度产生的封建功名之士。谭嗣同指出:“苟有绅权,即不必有议院之名,已有议院之实矣。”传统儒家文化讲究“中庸”,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民权”不是和“君权”对立,而是共存的,这体现了“中庸”政治的要旨。西方近代的“民权”思想从学理上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根本否定,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社会契约”、“天赋人权”成为其后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起到了理性启蒙的作用,其“民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权力。

——摘编自王先民《近代中国早期“民权”思想探迹》

材料二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深切认识到,只有建立起包括各阶级、阶层和党派、团体的民主联合政权,才能最终夺取抗战的胜利。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加入抗战队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明绅士也都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觉投身抗日战争。1940年初,陕甘宁边区延安县中区五乡在征粮过程中,乡政府通过民选方式组建征粮委员会,27名委员中中共党员9名,占三分之一、其余均为党外人士,这是抗日民主政权的大胆尝试和成功实践。1940年底,国民党断绝给八路军的军饷,并派重兵围困陕甘宁边区,使边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几度陷入绝境。为战胜困难,必须要团结各阶级、阶层和党派团体的力量,才能确保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三三制”政权,有效化解了抗日根据地的内部风险和矛盾,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尹恒《简述抗战时期陡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民权”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权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变化情况

年份人数/人年份人数/人
18961319031300
18986119042400
190127419058000
190260819061200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开始。——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

材料三   1900年,中国100多位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随后,各省的留学生先后成立同乡会,组织反帝爱国活动。留日学生成立的“中国留学生会馆”,推动了留学生组织爱国团体的步伐。1903年,留日女学生成立“共爱会”,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发轫。

——摘编自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民初社会思潮》


(1)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历史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1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

——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7 . 下图为谭延闿对起义新军攻入长沙场景的描述。这可从侧面印证(     
息一仆至,称报告大人,新军攻城!巡抚余诚格云: “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我们刚欲下楼梯,又一仆至,云“报告大人,新军进了城!”余抚又云: “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新军到抚署时,抚署卫队立刻投诚。余诚格见势不妙,从抚署后墙挖了一个洞逃走。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C.新军势力迅速崛起D.辛亥革命达到了高潮
2024-01-1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20世纪初,改良与革命两派为中国前途的争论已近白热化,虽然双方都视对方为仇敌,但在尊重、张扬个人权利,限制公权上却是一致的。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宪政观念影响加深B.君主政体已经不合时宜
C.清政府革新能力已丧失D.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摆在诸子百家面前的切实问题。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复归西周礼乐文明,重构社会“大一统”统治秩序为毕生追求。孔子援仁入礼,根据时势改造西周礼乐文明,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孔子创办私学教育,将“大一统”的思想诉求熔铸于君子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之中;孔子整理典籍,修订《春秋》,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寄寓其中。

——摘编自叶晓庆《先秦诸子“大一统”学术思想论略》

材料二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第一次把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孔子被尊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外来的进化论使传统的儒术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传统的儒术又使外来的进化论取得了中国的形式。维新派的观念同西方的进化论联为一体,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使一批批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一批批传统士人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量,历经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于能够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与孔子仁学结构的长处也大有关系。仁学中的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责任担当……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熏陶了不少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为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一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阐述孔子思想对后人的“感染、教育、熏陶”价值。
参考示例: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和行动折射出仁学中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10 . 【中国教育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内容
戊戌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教育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拯救中国的根本措施。只有通过教育改革,“制造新国之才”,通过人才促进变法改良事业,进而才能推动社会变迁,以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这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将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与改良派不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将教育视为中国改造必不可少的手段,主张教育与革命并行,反对只要教育拒绝暴力革命的“唯教育救国”的主张。孙中山认为教育与人才培养、国家兴盛密切相关,积极宣传革命理论﹐主张打破贫富、男女、民族差别,为革命和国家建设提供人才
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也极其强调教育的作用,他在革命后首创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新教育体制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派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并行的新式教育思想,将知识教育与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相结合,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努力的方向,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摘编自宋南《试论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教育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