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 .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颁行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如不许华人携带武器在租界行走;不得缉捕逃人或潜藏在租界的犯人;不准在租界搜查和扣留偷运、接济敌人军火的外国兵轮;等等。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强化了对租界的管理B.注重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C.在外交上具有软弱性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
3 . 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
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2023-01-12更新 | 869次组卷 | 1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2年1月29日,天津革命党人攻打直隶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林少甫、韩佐治等起义军领导相继阵亡,起义失败。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民主革命的进程有其客观性B.革命政权尚未建立导致反清力量涣散
C.民主共和观念渐成国人共识D.实际上延缓了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成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武昌起义后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是清廷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这(     
A.使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B.助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C.影响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D.改变了官员选拔的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章太炎曾是鼓吹“排满”最激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他于武昌起义当日即致书满族留日学生,对自己昔日过激的言论深表歉意,同时表示清廷被推翻之后,“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章太炎民族观的转变(     
A.消除了满汉民族的隔阂B.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
C.引发了武装起义的浪潮D.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2023-05-24更新 | 674次组卷 | 10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7 . 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的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8 . 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A.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C.地方精英迥异的政治态度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2022-05-13更新 | 706次组卷 | 7卷引用:高频考点28辛亥革命-【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二辑)(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天津出版《庸言报》第一号,其中“建言”栏所刊内容全是针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通论、专论、杂论、讲演等文稿,梁启超在《庸言报》各栏目上所发表文章类型统计如下图(单位:篇)。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建设新政权热情高涨B.民众启蒙成为学者关注重点
C.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激烈D.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10 . 辛亥革命前后,女子军事团、中华女子侦探团养成所、女子后援会北伐军救济队、女子协赞会等女子社团纷纷成立。这些社团多以支援革命及彰显妇女的“国民”义务为宗旨,但多数社团存在的时间极短。这些女子社团发展受阻主要缘于(     
A.尊孔复古的逆流B.社会性质的制约
C.女性的经济依附地位D.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2023-04-09更新 | 59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