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北京通州·期末
名校
1 . 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
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2023-01-12更新 | 868次组卷 | 12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天津出版《庸言报》第一号,其中“建言”栏所刊内容全是针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通论、专论、杂论、讲演等文稿,梁启超在《庸言报》各栏目上所发表文章类型统计如下图(单位:篇)。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建设新政权热情高涨B.民众启蒙成为学者关注重点
C.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激烈D.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作为直接证据,以下材料可用于说明

如图是1912年8月31日英国《插图伦敦新闻》封面画,图注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原文如此)的政治顾问莫理循博士和总统袁世凯”。莫理循是澳大利亚籍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当时被西方媒体誉为“舵手”“拯救中国的救星”。他后来回忆说:“许多图片新闻刊载有我的画像,最有趣的是伪造我站在袁世凯身旁并以一份文件请其过目的那张画像。这是总统和他的秘书蔡廷干的照片,不过蔡的头被我的头取而代之了。
A.西方各国对袁世凯政府的支持B.西方社会意图干涉和影响民国政府
C.伪造的照片史料没有史料价值D.民国政府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22-23高三上·新疆·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2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在临时参议院发表演讲时称:“从前社会趋势,专讲究文字而不研究实业,以致地大物博之中国几变为世界最穷之国家,以致非借外债即不能办兴利之事务,新政府成立后即分设农林、工商二部……嗣后国家之发达全在于此。”唐绍仪的此番言论(     
A.反思了传统中国的落后性B.强调了发展实业的重要性
C.肯定了制度变革的必要性D.宣传了改善交通的紧迫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第一个文告《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对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作了如下的规定: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对外要将清政府“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持和平主义,……循序以进”。对此解读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A.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
C.该文告的发布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彻底结束
D.对内强调统一有利于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021-08-23更新 | 955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4·黑龙江·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孙中山认为西方立宪各国几乎都是用立法机关行纠察监督之权,容易导致议会权力过大而干扰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于是他主张借鉴中国古代专设监察机关的传统,让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使各权力机关更好地发挥效能、保护民权。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     
A.能够有效保障民权B.被国民政府成功实践
C.是中西合璧的产物D.与现代宪政理论相悖
2024-04-01更新 | 343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3·广东茂名·一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8 . 民国初年出现一些新的修约方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在1915年签订《中华智利通好条约》,互享最惠国待遇,且未明文给予领事裁判权;与古巴谈判订约时,要求事事平等,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这体现了(     
A.外交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B.改订新约运动进一步发展
C.中华民族意识已开始觉醒D.北洋政府主权意识的强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华夷观”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归化”或“内化”。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保国保种”“爱国爱种”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民族自决”“联邦制”发展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285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长兴岛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