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
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2023-01-12更新 | 864次组卷 | 1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测试(一)历史试题
2 . 19世纪中期,清政府编纂的中外交涉档案中多采用“夷务”一词;20世纪初,档案中改用“洋务”一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交涉中多出现“外交”词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觉醒
C.近代外交体系形成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天津出版《庸言报》第一号,其中“建言”栏所刊内容全是针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通论、专论、杂论、讲演等文稿,梁启超在《庸言报》各栏目上所发表文章类型统计如下图(单位:篇)。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建设新政权热情高涨B.民众启蒙成为学者关注重点
C.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激烈D.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4 . 下表为武昌起义后拥护革命的一些言论。这些言论能够说明(     
孙中山电文(清帝)今既宣布退位,赞成共和,承认中华民国,民国目的亦已达到
《民立报》社论政治修明之朝,依于民主立宪之成立。革命既成,共和自现。周道如砥
沪军北伐部队的告示东南各省次第光复,虽未睹太平之风,实已享共和之福
A.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B.共和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稳定社会秩序得到重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A.虎门销烟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
6 . 民国初期不仅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而且乡曲措大,市井鄙夫,或则滥竽工会,或则侧身政党,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治团体出现30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党政治建立成为潮流B.北洋政府独裁受到遏制
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D.国家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7 .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912年 2月 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但在博物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宣统朝只有三年,应该是清政府官员误植年代的奏折
B.清帝虽退位,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
C.洪宪帝制时,为获满族支持而以宣统纪年进呈的奏折
D.满洲国成立,其政府官员上奏给溥仪,故以宣统纪年
2023-01-15更新 | 324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从帝国比较研究和国家建构理论出发,由于统一民族或国家的制度与认同塑造的滞后,多民族的王朝国家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国家分裂,最终使国家走向瓦解。据此,辛亥革命中最具正面意义的是
A.武昌起义一呼百应B.南北和谈达成妥协
C.颁行宪法约束权力D.民主共和广泛传播
2021-12-03更新 | 1022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的同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这体现出(     
A.革命政权对外软弱妥协B.外交中立原则遭到破坏
C.中国政局深受列强影响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党人
10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     
A.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
C.两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D.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