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据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统计,清末民初湖北地区士绅的多向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此图可用于说明(     

A.社会流动催生新的社会职业结构B.湖北传统士绅阶层发展壮大
C.社会流动涉及社会阶层范围广泛D.政治变革影响社会阶层流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150余人,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B.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D.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2024-05-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高三下学期5月份大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华书局于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叙述了远古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该书“绪论”认为:“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之尚文是也。”据此可知,该教本意在(     
A.肯定君主专制的历史作用B.反思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
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D.强调民国建立的现实意义
2024-04-23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辛亥革命后,报人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国民今后之道德》一文,他认为:“即如忠之一义,就君臣关系之狭义言之,固已根本破坏,然人民当效忠于其国及他事之宜用其忠⋯⋯是所忠之客体变,而忠之主体固未尝或变也。”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B.促进了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C.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D.传播了近代民主与科学精神
2024-04-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在设计自己的政府制度时,将民主理念放在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序章中,特别提出人民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人民的权利是“不言可喻”的。美国宪法中,除了正文确定了许多人民应有的权利以外,又特别加了一些附加条款,以确实保障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及不自证其罪的权利等。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如何分配,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政治上的重要课题,至今依然如此。美国人民投票权的逐渐扩大也不是一蹴而成的。例如,妇女长久没有投票权;未取得合法的选举权;也没有独立的财产权。1848年,美国妇女开始争取妇女权利,尤其是参政权。

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努力,妇女参政权才完全落实。非洲人种(黑奴的子孙)为了争取应有的参政权和其他权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民权运动,才取得应有的民权。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批判》

材料二   《临时约法》在《总纲》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主权在民”,宣称:“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依法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书信秘密、迁徙、宗教等。人民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其中有关居住迁徙之自由的规定突破了传统社会政治对人民迁徙自由的限制。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部宪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之处,并评价《临时约法》中有关“人民权利”的规定。
2024-04-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梁启超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已过去120多年。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政治面貌的人们所广泛认同。中华民族”概念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现代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中、在中国面对世界并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过程中,中国人产生了自我凝聚和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客观要求。事实十分显著,“中华民族”是中国在面对世界时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一个自我称谓,也包含着中国各民族在世界文化坐标中的定位。

——摘编自石硕《从“世界之中国”认识“中华民族”概念》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2024-03-28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1873年,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的历法)的非基督教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历,但是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1929年苏联也曾用新的历法取代格列高利历。这说明(     
A.各国历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宗教深刻影响各国历法选择
C.格列高利历精确性仍有待提高D.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2024-03-25更新 | 555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国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开放、研究的日益深入、学术交流的频繁,民国史研究取得的成果逐步丰富。下表是关于中华民国历史研究的部分书籍。

资料   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民国大迁都》蒋顺兴、孙宅巍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孙中山传》尚明轩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中间地带”的革命》杨奎松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刘仰东三联书店2012
《三民主义青年团史稿》贾维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褚静涛中华书局2013
《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赵妍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参考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书籍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民国时期的研究主题,说明选题的意义并拟定研究提纲。(要求:主题明确;主题需与上述参考资料密切联系;不得以材料中书籍名称为研究主题;选题意义阐释合理;研究提纲系统清晰)
2024-03-25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4·浙江温州·二模
9 . 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

材料   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1790年乾隆八十寿庆是清朝的重要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不同视野中,庆典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史

角度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精明强干的统治者的治理,到1790年举行盛大、铺张和奢华的庆典,似乎正是这个18世纪盛世的最好象征。

亚洲史

角度

朝贡圈内国家安南、朝鲜等派使团参加庆典。对于受到特别恩遇的安南国王及使团,朝鲜使臣相当不满。1790年,这个以大清为中心的朝贡圈实际上并不像乾隆想象的稳定和坚固。大清维持朝贡圈秩序的权威和力量,其实在日益衰退。

世界史

角度

朝鲜使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繁华背后的困窘:“饥民之号丐者,至燕京相续,昨冬酷寒,皇城内冻死者甚众。”康乾盛世尽管可以数出好多成就,遗憾的是成就背后有阴影,这些阴影导致19世纪大清的“衰落”。就在乾隆志得意满的时候,中国之外的世界已发生根本转变,欧洲正从传统帝国逐渐转向现代国家。

——据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放宽历史的视野,解读乾隆八十寿庆的不同意义。
(2)以材料为范例,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历史解释。
2024-03-22更新 | 153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百年以来,则是旷古未有的一个大变局,……这一个大变局是什么变局呢?原来就是民族自信的大实验期。……在只觉得坚甲利兵不行的时代,我们犹可以自己的哲学与艺术自慰,我们的态度还是在鄙夷着,到了觉得声光化电也不行的时代,我们就只有让步了,但让也只让半步,这就是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觉得连义理词章也不行了时,于是整个让步了,因而有所谓“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主张之出现,就证明是我们自信力的丧失之达于极峰。

——摘自李长之《中国文化运动的现阶段》(1942年)

材料二   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

——摘自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成理)
2024-03-07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