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叶圣陶于农历1911年12月在日记中写道:“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上述内容作为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可以用来说明辛亥革命后(     
A.封建制度已被消灭B.民主建设卓有成效
C.思想解放程度日深D.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023-03-2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部分)学术观点

历史学家学术观点
刘世华辛亥革命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了传统社会的总体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大力倡导实业救国,这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黄兢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志士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尤其是孙中山追求社会主义理想,就不会有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迅速传播,中共也就难以找到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李文海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和领导人,或者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或者受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这些老一代共产党人和许多后来同共产党合作的民主人士正是从辛亥革命出发再继续向前迈进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行文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宣统三年(1911年)冬,杂技艺术家朱连奎与美利公司合拍了纪录片《武汉战争》,记录了武昌起义新军占领汉口、汉阳的场景。意大利侨民阿劳罗拍摄了《强行剪辫》,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细节。这些影片
A.促进了民众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B.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
C.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增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治变局的认识
4 . 林伯渠在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时写道:“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就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苦痛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林伯渠意在强调
A.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没有完全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
C.选择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源于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就是传统的“天下观”,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把“天下”等同于“中国”。按照历代正统王朝思想的理解,“天下”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天下”是“天子”的“天下”,“天子”是“天下”的“天子”,“天子”居“天下”之中心区域即为中国,其周边民族集团被分为“蛮、夷、戎、狄”。由此“天子”“中国(华夏)”“四夷”构成了一个以“天子”为中心的“三重”的天下体系。这种多重的“天下观”摆脱了狭隘的血缘意识,以华夏政治文化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在解释了“中国”在“天下”中所处的地位的同时,还规定了周边民族在天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也为“蛮、夷、戎、狄”的人或民族集团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随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蛮、夷、戎、狄”也一样可变成“华夏”。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定义众说不一,有人说它是包含民族、领土与主权三要素的共同体,也有人说它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与历史的社会群体。马克思主义则强调,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提出“人民主权”说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是现代国家发端的标志。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争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前者倡言君主立宪,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认同现代国家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并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

——摘编自郑师渠《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天下观”对古代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民族国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中国实践的历史背景。
2023-07-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
1911辛亥革命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概括上表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两件事说明其意义。
7 . 【近代女性角色变迁】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妇女解放史。在革命的洪流中,不同女性选择的角色不同,所带来的人生命运迥然不同。

人物生平事迹
许广平鲁迅的妻子,参加过五四运动,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后,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组织出版《夜记》《鲁迅书简》《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积极为抗日将士募捐日用品、药物和其他慰劳品,为《上海妇女》《妇女界》等报刊杂志撰稿, 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
秋瑾“绍兴三杰”(秋瑾、鲁迅周恩来)之一。1904年赴日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以“鉴湖女侠”等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宣传女权主义,号召救国。1906年,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在浙皖起义中英勇就义。
蔡畅曾任中央妇委书记,主要在根据地从事妇女界的领导工作。40年代后期,频频代表中国解放区妇女出席在苏联和中东欧国家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大会。
向警予被毛泽东称为“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1924年,直接参加并领导上海闸北丝厂和南洋烟厂的女工罢工斗争。1928年3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被押赴刑场,终年33岁。
张琼华郭沫若发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也没有离异。以后68年中郭沫若两次婚姻,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张琼华在郭家孝敬公婆。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享年九十岁 ,没有留下子女。
张幼仪徐志摩原配夫人,1915年包办婚姻成婚,育有二子,但被徐视为“乡下土包子”。1922年离婚后,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

------节选自高华《革命年代》、网络资料等


围绕上述女性生平事迹和主要活动,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女性人物形象,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加以说明。
2023-05-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际上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认为:“没有辛亥革命,某些进步更为迟缓,也许某些进步成为不可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为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探索创造了重要条件
B.成为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重要节点
C.是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反帝反封建斗争
D.促进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
2023-02-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9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始,即发布“剪辫通令”,强行剪去男子头上的辫子。开展妇女不缠足运动,形式多样的禁缠足宣传从南京、上海向全国推开;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事务。这说明,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B.推动了社会风气好转
C.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国民党与北洋系便正式决裂,二次革命发生,随后国会被解散,短暂的共和试验遭到挫败。此种始料未及的结果引起了当时人多层次的反思。对共和政治的思考贯穿了张东荪漫长的一生,共和政治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基础一直是他思考的基点。面对辛亥革命后共和试验的挫折,他认为,问题在于道德与社会。中国传统的士人政治的理想以及18世纪自然哲学与19世纪进化论的双重影响,促使他提出了“对抗论”(包括政党之间的对抗、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对抗)的主张,作为新道德与新社会的共同构成原则。张东荪对共和政治道德基础的探寻,对“对抗论”思想的阐发,皆面临着新世界观下道德与政治、社会与政治间的紧张,而其探索的价值与限度,也恰在于此。

——摘编自高波《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东荪反思民初共和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思想的反思。
2023-06-13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