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摘编自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三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松太地区经济的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的城市分布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2023-06-1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建立“光明世界”,陈独秀等人采取了什么行动。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阶段特征。
2023-05-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据统计,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的报刊不足30种:然而在1918-1922年间,此类报刊多达220余种,当时舆论界大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B.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
C.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2023-05-12更新 | 989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1914—1919年中国棉纺织业盈利统计折线图。促使这一时期棉纺织业盈利变化的原因有(       

①清末“新政”设立商部       ②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民国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40年——1936年我国棉纺织业变化情况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重大变化B.合理的棉纺织业布局已经被构建
C.自然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D.中国农村纺织分离现象逐渐凸显
2023-05-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万元,工人有20多万;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为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B.为近代社会转型准备了条件
C.表明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D.突破了工矿产业布局的瓶颈
7 . 德治法治并重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法律在民事方面赋予基层社会极大的自治空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在辖区内直接推行《南赣乡约》,以明太祖的《太祖六谕》为蓝本,使乡约逐渐成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到清代,顺治皇帝首倡乡约,将《六谕卧碑文》加入乡约宣讲中。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通过乡约巩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强化在基层社会的控制。

——摘编自赵岩等《(南赣乡约)与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建》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到清朝乡约宣讲内容的变化及其作为国家基层治理手段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3-04-08更新 | 402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段考历史试题
8 . “墙”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之间不断轮回。


(1)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功能不同的墙,对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出下列墙在下图所处的位置空间。(填字母)
A.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命人修建城墙
B.公元前27世纪法老命人营造防沙墙
C.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人所建造的防御墙
D.1961年修建的柏林墙
E.15世纪印加人所筑长城
F.2003年修建的印巴边境的“隔离墙”

在中国近代,“墙”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1912年,《真相画报》对上海拆除旧城墙一事大加赞赏:

上海租界六通四辟,车水马龙,毫无障碍,唯县城闭塞,有同圈禁,不独贻笑外人,对于我国民,亦有种种之妨害。交通既形不便,空气定多秽浊,吾民何辜,受兹苦恼。……真足为新世界新人物之纪念。


(2)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拆除旧城墙的原因。

材料二   1912年,《真相画报》关于是否拆长城的评论:

历代以之限西北戎马之足,匈奴……等族,皆有所畏慑,不能越雷池一步。前清自辽左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北方无烽燧之警,今更五族一家,共为同化,此城遂同虚设……。而与其拆之而劳民,不若存之以为考古之资料。埃及之金字塔、罗马之千里石渠,合之长城,同为地球上最伟大之古物欤。


(3)根据材料二说明,杂志编者从哪些角度陈述了他反对拆除长城的意见。
(4)美国总统曾对柏林墙的修建表示“墙比战争好太多了”,柏林墙的修建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单选)(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D.殖民体系的瓦解
(5)综合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历史上“墙”的修建与拆除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一战战事不断扩大,北京政府并未因奉行“局外中立”而置身事外。1914年8月 15日,日本为独霸东亚,以英日同盟为借口,正式对德宣战,并出兵中国山东。早在开战之初,北京政府特意划定战区,以保护商民财产勿受伤害。但交战区的划定并未对日军有所约束,其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屡屡发生。面对日军侵犯中立的行为,山东地方政府屡次向中央呈报日军的不法侵扰,山东各界也发起东亚和平维持会,“就近视察日军,调查损失,以图保维治安,要求赔偿之实行”。经外交、司法两部商议,即由佥事王鸿年携精通法学得力人员前赴山东各地详细调查。同时,外交部又致电山东将军靳云鹏对于日军不法侵扰应“随时切实调查,搜罗证据,以为将来要求赔偿地步为要”。截至 1916年6月,山东各县将各项损失基本汇案登册,北京政府已决定以参加战后和会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主要办法。

——摘编自韩康康《巴黎和会时期北京政府索赔决策的转变:从参与到退出》

材料二   为国家博物馆藏《关于收回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的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布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战初期中国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布告呈现的主要时代信息,归纳其在新中国初期的共同作用。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11-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政治经济变革和思想文化递嬗的影响与推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慈善事业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戊戌时期,通都大邑里遍立的不缠足会、禁烟会等组织,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慈善公益性质。到了民国,最终出现了规模庞大且名目繁多的慈善团体和机构。慈善事业以赈灾救荒、施医赠药等多种形式,救助了大量灾民,让他们饥有所食、病有所医,而不至于铤而走险,危害社会。

——摘编自周秋光等《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里根经济学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三年内,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别削减5%10%10%,同时降低遗产税和赠与税税率。据统计,1974-2014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增加十倍。根据税法规定,对慈善组织的捐赠可以得到税收减免……由于历史原因,基督教乐善好施的倡导和富人原罪的说法,深深印刻在了美国人民的思想里。参与慈善,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道德上的满足感,还可以为后代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认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需要与关怀弱势群体的改良主义平衡。

——摘编自陶冶、陈斌《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