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部分条款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D.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2022-11-13更新 | 598次组卷 | 29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临清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1906年,何琪编的《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基本尊奉古代传统道德,把人们熟悉的古代优秀女子故事作为材料;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女子修身教科书》中,除女子传统美德内容外,又增加爱国、纳税、国家财政、法律、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职业、公益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女子修身内容丰富多彩B.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C.近代女子地位得到提升D.近代国民意识渐趋增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德限制使宋代儒学家们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受到了限制,但通过他们直接和清晰的阐释,儒学还是回复到日常事物和私人生活中。它不仅是有教养的上层阶级的行为准则,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儒家哲学建构了一个强大的伦理道德架构,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成员,但它还是给宋代的转型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宋代的转型是它有别于中国其他朝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材料一中“儒学还是回复到日常事物和私人生活中”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成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4 .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该变化的因素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外,还包括
年份1912191319141915
工厂数(家)464612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洋务运动的抵制
C.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5 . 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
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独立宣言》等译作
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儒家正统地位已经动摇B.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
C.对民主的追求贯穿始终D.摆脱了天朝上国理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 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 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转变为重视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 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 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5 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 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7 . 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险,遂葆有绝美之精神。”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材料表明李大钊
A.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变化B.一直钟情于西方代议制
C.始终推崇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D.坚决反对进行阶级斗争
2021-04-19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下·上海浦东新·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民国初年

材料一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材料二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材料三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材料四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N·佩弗《远东》


问题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3)请概括材料四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初年的中国有何社会特征?
2021-09-0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进入北京······尽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传教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事实上的默认。据统计,“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

——杨志文《耶稣会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比如“祖先崇拜”、“儒学崇拜”等。康熙帝对此批示:“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700年,康熙帝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评述》

材料三(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各路人才在这里汇聚,不仅有众多兼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批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从西译著作中,由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使当时处于惆怅的中国多了一份思考和选择。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使梁启超、康有为等力主改革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似乎从中悟出了中国的某种道路。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

——陈敬全、朱新轩《上海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指出此时“*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较之材料一、二中“西学东渐”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0 . 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B.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D.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