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1914年,中国的外国银行资本额不过600万元,其中主要是英国银行资本,但到1930年,外国银行的资本陡增至3亿元以上,增长52.8倍。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资本市场日益成熟B.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C.币制改革有利吸引外资D.英国势力占据主导地位
2023-10-05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 . 1919年前中国棉花每年有数十万担,乃至上百万担的出口,而进口多则不过三四十万担,少则近数担。1920年后棉花进口猛增,1921年进口量增至168万担,价值3586万关两。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列强加大掠夺中国原料B.外贸逆差持续扩大
C.国内轻工业有较快发展D.棉花种植走向衰退
3 . 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认为真正的民主宪政应沿着“唯民主义”的思路进行,由人民自己“实行自动的人民自治”。1920年,陈独秀指出:“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A.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C.阶级立场的自觉蜕变D.维护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4 . 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
·官办企业由年均增长14.5%降至3.81%
·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
A.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5 . 清末,以“忠君”为主题的传统屈原阐释逐渐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爱国”观念确立并逐渐传播,但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认同;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主义阐释压倒其他阐释而渐成主流,“屈原爱国”成为一种制度性、风俗性和常识性观念。这一转变表明(     
A.社会形势变化影响历史解释B.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C.楚国历史年代久远无法考证D.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前

1914年8月至1920年

注册数

资本总额

注册数

资本总额

146个

41148205元

272个

117434500元

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度)变化表

1919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

——以上数据均摘编自王方中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稿(1840-1927年)》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建设,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援助,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果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3-02-10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中国现代史(期末真题精选 · 材料分析题60题)
7 . 据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纱锭由687900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     全面抗战爆发,江苏棉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无锡损毁设备占该地设备总数的70%。江苏各地沦陷之后,日寇又以占用、租用、统制、专买等手段掠夺各厂资产、原料和成品,所有纺织厂除停工外均被日寇军管或委任日商经营,江苏民族棉纺织工业迅速衰落。

——摘编自赵明远《衣被天下!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3-02-20更新 | 194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中国近代史(期末真题精选 · 材料分析题60题)
9 .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民国时期的家庭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原有的家长制受到冲击B.聚族而居的状态被打破
C.外在冲击及内在变革的推动D.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产物
2023-07-01更新 | 518次组卷 | 9卷引用:阶段性检测卷09纲要上下册(中国史+世界史)-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年4月北迁演变而来。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宪法不能公布。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议会斗争、政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中华民国的政党政治是从西欧和美国学来的,西欧与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想在中国实行多党制。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把持选举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以金钱收买选票是各党普遍采取的办法。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预示着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在民国初年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在中国,政党政治被严重地异化了——资产阶级欲以政党政治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其自身利益的实现,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政权,其政治利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又将资产阶级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摘编自程舒伟《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

主题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

材料四    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材料五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材料六   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

材料七 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主题三、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文化

材料八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九 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在他心中,中国古代淳美的社会风尚皆因孔子学说教化所致,相形之下,“近日风俗人心之坏”,令人痛心。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子旧方”。康有为遍考秦汉典籍,指出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制立法。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

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而今已是共和制孔子的言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孔教只是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三纲五常违背了人的自由权利,缘此而生的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

——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时期的反孔思潮》


(1)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的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4)综合材料五、六和七,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的社会的看法。
(5)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6)材料四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B点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7)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观点的异同。
(8)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