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被称为“一个中国,三十五个军阀割据”的时代。其中有一派军阀在袁世凯死后,其代表人物掌握了实权,企图继续实行独裁统治。后来,该派军阀又拒绝恢复国会,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派军阀是(       
A.奉系B.直系C.晋系D.皖系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形成美、英在太平洋地区共同对付日本的局面。这对中国抵制已成为国家命运重大威胁的日本侵略来说,是有利的国际条件。以此为依托,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一改此前皖段政府所为,宣布实施与美国及协约国一致行动的外交政策,得到美方积极回应。“联美制日”外交取得重要成果:通过联络美国及与之结盟的英国,中国成功参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国际安全机制,开始受到《国联盟约》及《九国公约》为核心的国际公约保障,外交上不再孤立,并因此赢得一段应对日本大规模侵略的准备时间。北京政变后,直系失去对中央政权的控制,“联美制日”外交受挫,这为日本扩大侵华目标提供了方便。直到济南事变发生,中国才重新回到联络美国抵制日本侵略的外交轨道。

——摘编自杨天宏《北洋政府“联美制日”外交及其困境(1920—192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实施“联美制日”外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的“联美制日”外交路线。
3 . 针对旷日持久的府院之争,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这反映的实质是(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党派倾轧源于新旧约法之争B.行政权与立法权间既合作又对立
C.对民主政体的认识尚不充分D.内阁体制不适应当时的实际国情
2023-12-1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9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向国际社会宣布中立。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并于9月2日在山东龙口及莱州附近登陆,袁世凯被迫声明划定战区。此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之,并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以“二十一条”为基础的《民四条约》。至此,中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完全归于失败。

到1917年初,随着战局的发展,协约国积极鼓动中国与德国绝交、宣战。北京政府希望在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于是提出条件,例如:庚子赔款中属于德奥部分永远撤销,属于协约国部分暂缓10年偿还;承认中国及时将进口关税增加5%;《辛丑条约》和附件中,有妨碍中国防范德国人行动的地方希望能够去掉;中国对协约国的责任是提供原料和劳工等。7个协约国公使很快答复中国政府,表示原则上赞同中国的要求。8月2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决定对德、奥宣战。8月14日公布了宣战书。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

——摘编自李友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11-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曲靖天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5 . 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6 . 1912年9月起,北洋政府陆续颁布了抚恤军人和警察的法规,并在每一期的《内务公报》中公布受恤人员名单,受恤人员的主要事迹及所享抚恤待遇均列至单内。这些举措(     
A.实现了社会公平B.保证了军人、警察忠于职守
C.化解了紧张时局D.利于提升政府形象与影响力
7 . 民国初年,除关税、盐税外,北洋政府实际上仅能直接收取人民少量税钱,而纳税大部皆为各省区当局就近截取而不交至北京。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A.人民纳税负担减轻B.临时约法遭到严重破坏
C.中央政府较为弱势D.国家财政的半殖民地化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
2023-11-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武邑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历史试题
9 . 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
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12月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胡适认为“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总表示对于旧有学术思想的一种不满意,和对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种新觉悟”。对于胡适而言,“评判的态度”仅仅针对传统学术,并不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不过,作为一种普遍的现代精神,评判的态度显然会指向现代世界的所有方面。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一切价值、关系都将被重估。其实,胡适本人在举例说明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的公共精神时,已经涉及对于一些现代性状况的评判,诸如有关政府与无政府、财产公有与私有的讨论,皆是对于现代中国问题的评判与反思。五四时代是一个评判的时代。

——摘编自韩琛《再造文明与复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

材料二   在物质文化层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主张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19325月,《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中规定:“各地方遇有新旧书籍、标本仪器、古物及革命的遗迹,应由当地政府投送省文化部处理与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手工业,毛泽东亲自在1956年作出批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摘编自付健行《中国共产党对科学传统文化观的认知与践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三十年中国“过渡时代”的表现并简析新文化运动是“一个评判的时代”的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人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的举措。
2023-10-3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