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1 . 蔡和森在1920年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以为现世界不能行无政府主义,因在现世界显然有两个对抗的阶级存在,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英文,意为专政、独裁),非以无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俄国就是个明证。”蔡和森意在强调(     
A.中国共产党应坚持阶级斗争B.消灭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重心
C.革命是国家出路的必然选择D.中国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如表是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词,请按史事演进逻辑排序(     
序号史事
前大总统袁世凯,久蓄逆……法律解决之道既穷,我国民乃不得不诉诸政治手段,故有今次兴师致讨之举。
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复能相维于不敞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则民无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毋导吏民以舞文之路。
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覆无……按诸现行约法刑律及各种法令,其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毫无疑义。
项城以违法专欲失天下望,今宜尽反其所为,请以明令规复旧约法效力。克期召集国会,委任段公组织新阁⋯⋯帝制祸首不惩,无以谢天下。
A.④①③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压迫,甚至不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张海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4-04-23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72月,美国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政策为由,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建议中国也与德国断交,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提上日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参战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极力主张中国参战。在段祺瑞主持下,内阁会议于3月通过了与德国绝交的决定。但在提交国会审批的过程中,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产生矛盾,一度被免去职务。经历政治争斗后,段祺瑞重新担任总理,主持内阁再度通过对德宣战的决定。

进步党人【注】梁启超多次上书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并公开发表《中德国际前途观》《余与此次对德外交之关系及其所主张》《绝交后之紧急问题》等文,称“若拒美请而孤立,则中国将来必为列强俎上之肉,今出此途,于救亡之外,尚有一线进取之路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着眼于内政。孙中山在致北京国会电中称,中国参战会引发“排外之盲动”等危险。5月发表的《中国存亡问题》一文中,孙中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性质的战争,是一场世界强国弱肉强食的战争,中国国力弱小,不宜卷入其中。就参战得到的一些利益,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获得。中国不应该冒险参战,而是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内政、奖励农业、工业发展,推动交通建设上。

——改编自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注】进步党:民国初年一个大规模政团,是当时政坛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包括部分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民间知名人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年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国参战的态度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 湖南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不乏“同一量器,一城之隔,相差十一”的现象。大多数城市家庭中都备有一杆秤,商人除了有通用的秤外,也有私人的秤。   “似乎在任何一个市镇里,不论一斤什么东西的重量,都是随环境而不同的”。这(     
A.造成了社会民生的凋敝B.源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C.体现出国内市场的割裂D.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6 . 鲁迅曾对某段历史发出这样的感慨:“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发出此感慨的原因是(     
A.军阀混战社会混乱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C.国人思想观念转变D.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024-03-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时写道:“专制与民主的激烈较量,政治分崩离析,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但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该时期是(       
A.清末新政实行时期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2024-03-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0年,北京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无论何种结合,凡具有政党性质”,法官“盖不得列名,其以列名党籍者,即行宣告脱离”。该规定有利于(     
A.巩固共和制度B.健全政党政治
C.保障司法公正D.完善立法程序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袁世凯在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论争。

帝制论者杨度宣称“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四年中,设非政府采用专制精神,则国中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各大报刊竞相转载。梁启超坚持现行国体,反对帝制认为“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 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 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

论争展开后,反袁舆论不断兴起、发展。

——摘编自乔琪《论一九一五年“国体”之争》、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概括论争双方持论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5年的“国体”之争进行整体评价。
2024-03-06更新 | 3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鲁迅先生在其《自选集·自序》中感慨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先生的感慨是对于哪一段历史的困惑和迷茫?(     
A.清政府预备立宪时期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