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20世纪初期,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     
A.格物致知B.经世致用C.富国强兵D.民主科学
2024-05-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势,遂有所谓“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自此节度使把持地方政权之弊遂革……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接连两次帝制的尝试都失败了,从此而后……在这块土地上,帝制消失了。可是,帝制消失了,但帝制的幽灵没有消失。这个幽灵比帝制本身更可怕,像一只无形的手,拖着历史往专制、独裁的方向走。”

-——摘编自张呜《共和中的帝制:民国六年,中国社会的两难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杯酒释兵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吏治、兵权、财赋”三个方面,概括宋朝建立“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帝制的尝试”的历史事件,概括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驱逐“帝制的幽灵”的具体举措。
2024-05-1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有学者认为,“近些年来,非议新文化运动者甚多,虽然可算是一家之言,但那也多有脱离历史语境的非学术化的表达,并非历史的态度。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反孔,其实并非否认儒家的价值,而是对于统治者愚民的手段进行抗争。不过从另一面看,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纠正了《新青年》同人许多偏颇之语,现在读来颇多温情的所在。”这段话旨在(     
A.强调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反孔”的合理性
B.突出要将过往的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下进行分析
C.阐明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的重要性
D.说明真理往往掌握在“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
2024-05-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说:“近代知识分子依其产生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由传统士大夫营垒中分化而出,另一类则基本上由新的资本主义文化培育而成。”这两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分别有(     
A.魏源、詹天佑B.孙中山、陈独秀C.洪仁玕、徐继畬D.严复、梁启超
2024-04-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一上·浙江嘉兴·期末
真题 名校
5 . 近代以来,“新”“旧”缠绕互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从一九一八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发表文章,把书面语言和口语统一起来,接着出版的《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等都采用白话文。同时《新青年》高举反封建大旗,在新闻和出版界得到广泛响应,一时形成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新闻出版阵线。……那时,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引起广泛关注,女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有人称赞它表现了“女性的自觉”。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材料三   197812月)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局面”所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中“全会”的名称。结合所学,选择改革或开放任一角度,阐述“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如何实践的。(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4-01-30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测试使用,请勿下载(6月浙江卷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属兔)而成名的。”关于这“三只兔子”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延揽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
B.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7 . 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对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非常钦佩。有一段时间他们成为我的模范,代替了我以前曾崇拜过但当时已经放弃了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上述“这个杂志”应是(     
A.《民报》B.《时务报》C.《新青年》D.《共产党》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兴资产阶级渴望“自由”思想,“自由”经商,鼓励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要求建立适合“自然法则”的“资产阶级王国”。这一时期的英法思想家提出人类社会也被不变的自然法则所支配,即人最初生活于一种自然状况中,人一生下来就由自然赋予自由、幸福等权利。1764年,北美人民明确指出:“殖民地的人民是人,因此,他们有权要求和欧洲人一样享有自然赋予的一切权利。”北美思想家杰弗逊认为,西欧政治制度的弊害,就是各国政府的权力自由膨胀,以致超出人民的控制之外,结果势必产生腐化和暴政。

——据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等整理

材料二   梁启超指斥洋务派“变法不知本原”。他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康有为是当时明确提出研究西人治国本源即西政思想的第一人。梁启超诸人的“变官制”说,显然受其师的影响。甲午后,“西政”一词渐流行。与此相联系,国人对西方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也日趋自觉。国人传统的“天下”观,到甲午前渐已消解,中国只为世界万国一员的认知也实已确立。

——摘编自郑师渠《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

材料三   胡适和陈独秀的主张,立即获得响应,钱玄同最为积极。他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他说“语录以白话说理,诗曲以白话为美文,此为文章之进化,实今后言文一致之起点”。钱玄同又说“自古以来汉文的书籍,几乎每本每页每行,都带着反对德赛两先生的臭味;又研着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个国粹,闭口一个古说,不啻声明汉学是德赛两先生天造地设的对头”,因此,他愤而提出废除汉文。

——摘编自魏宏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资产阶级王国”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自然法则”的内容并说明“自然法则”的传播对18—19世纪北美政治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甲午后,‘西政’一词渐流行”的原因,并分析其流行对晚清社会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钱玄同有关“文章”的主张。
2023-09-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发表《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一文,指出“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他最后的回答是: “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这反映出(       
A.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B.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D.国民政府的卖国行为丧失人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2023-08-15更新 | 75次组卷 | 3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