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4月底,当中国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北传回国内,一些学生组织,包括新潮社等召开了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在5月7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活动。很快的这项决定就得到了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的支持,5月4日下午,大约有3000多名青年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就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出版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之后,所有中等以上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的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庙会、景区等地方举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经过紧张的准备,“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学生联合(即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全国学联设评议部和执行部,会址设在上海。全国学联根据形势发展,指导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不断走向深入。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

——摘编自徐琳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2 . 【李大钊与史学研究】

材料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只是那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阅读材料,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材料中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3 . 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这一课程的设置意在(       
A.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B.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等9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中共的推动下,国民党决定派出农民运动特派员,到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广东省广宁、顺德等县开展农民运动。上述史实发生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5 . 1922年9月,蔡和森发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文章指出,国际帝国主义时刻以其本身利益为标准,使中国的经济生活永久隶属于资本主义利益之下,在民主革命未完全成功,军阀未完全消灭以前,中国既无统一之可能,更无借款之必要。由此可知,蔡和森强调当时应(     
A.明确革命目标B.坚持对外开放C.推动国共合作D.加强国际合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24年4月,孙中山在《致全国学农工商通电》中提道:“工人为本党之基础,本党之奋斗乃为发展实业而奋斗,为工人利益而奋斗!”“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多人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知,孙中山(     
A.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B.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
C.将国民党改组为无产阶级政党D.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深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中共一大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共一大的意义是(       
A.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历经三修,从康熙至道光五朝,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救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时,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1924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一《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意义的认识。
2023-07-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由此可见,两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是(     
A.无政府主义B.马克思主义C.实验主义D.自由主义
2023-07-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2023-06-21更新 | 5780次组卷 | 29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