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举说明当时(     
A.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C.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为中国华东烟草公司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推出的槟榔牌香烟宣传广告。这一策略(     
A.利用民众心理进行营销B.扭转了民族企业的困境
C.声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D.彰显了民主主义的意识
2024-02-01更新 | 8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兴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非兴国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决定各国共产党实行“反帝人民战线”,但是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将统一战线明确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D.注重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31年,浙江中等以上学校的图画科让学生亲自绘制国耻地图;1933年出版的《小学地 理课本教学法》要求学生制作“割让地图”;1936年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则以中日地图为背景,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上述活动(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B.唤醒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
C.推动了中国地理知识的普及D.迎合了社会变革的大众心理
5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随后国民党也表示要“团结各方共赴国难”。据此可知,当时(     
A.进行全民族抗战已迫在眉睫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年,日本学者稻叶岩吉发表专著《满洲发达史》,梳理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尤其关注明、清两代,并论证满洲和朝鲜与日本的历史渊源。稻叶认为“满洲种族”是自古以来身份边界清晰固定的共同体,他们世居中国东北,是汉族的“入侵”破坏了他们的自给自足状态。日本东洋学者以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和体质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为框架,从血统层面把汉满做出绝对的区分,同时以地理板块为依据,认定满族有其“固有领土”,进而有政治上建立现代国家的合法性。

—摘编自冯乃希《中国历史叙述中的民族政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接纳党员不分民族,倡导民族平等。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执行严格的民族纪律,争取到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民族联合抗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确立的各民族“多元一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不仅从政治上、制度上保障民族平等,而且通过加强文化和情感建设,增强民族认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容纳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共同体。

—摘编自王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看毛泽东对近代民族主义的超越与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满洲发达史》中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析。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阶段,概括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38年,刘少奇提出抗日根据地改善民众生活的方式“应采用协商及仲裁等方式为主,去达到群众要求被承认的目标,去达到工、农群众与地主、资本家双方的同意”。这(     
A.完善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
C.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D.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024-01-25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赛曲》翻译改动的部分情况

“麦须尔诗”(1873年王韬译)用中国古典七言诗的格律来翻译,认为诗的主旨是反对国王的残酷统治,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高度肯定该译稿。
“法(佛)兰西革命歌”(1904年侠民译)用文言文翻译,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国革命记》等转载,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1920年马骥良译)用白话文翻译,对“citoyen”的翻译,从“体团”变为“国民”,此后白话文翻译的《马赛曲》版本不断出现。

材料二   抗战时期,《马赛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战歌》、《新马赛曲》等改编作品应时而生,歌词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国难危机,“呼吁中国同胞:‘不分恩怨,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一全民族革命战争’。”《马赛曲》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有启发作用,《马赛曲》中“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与《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义近似,《马赛曲》中多次出现的“前进”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被不断强调。

——摘编自宋逸炜《〈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

(1)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翻译改动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变化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马赛曲》翻译改动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见证:百廿一中

从1903年到2023年,临沂一中纵跨两个世纪,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启程】

·1903年,沂州府于考棚成立沂州中学堂,临沂一中的历史由此开始。临沂一中的前辈们,与当时全国仅有的769所近代新式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发展】

·1928年,徐眉生担任校长后开始在校内发展共产党员,并于1931年成立了省立五中党支部——这成为了临沂一中“坚定跟党走”的光明起点。

·1934年,省立五中改名山东省立临沂中学。虽然由于后来抗战爆发,临沂中学师生被迫停止招生,但在党的领导下,艰难困苦中的师生从未停下教育救国的脚步。

·1937年,中共党员、国文教师段雪生和进步教师刘惜愚带领一部分师生历尽艰难去了延安,跟着党把近代教育的星火洒在了新中国的摇篮里。

·1947年,原省立临沂中学校长刘承攽和一部分撤往大后方的教职工才又返回临沂,在原五中校址上恢复了临沂中学,为沂蒙中等教育的重生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临沂专署决定在临沂城恢复中学教育。

·1985年,临沂一中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大力推行实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展望】

·2023年,临沂一中发展站在了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时代优秀学子。

——据《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等


结合材料,以“一中·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1-20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据表可知(     

苏联

“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

美国

“蒋介石是整个东亚最有权力的人”,他的生死将“危及中国在过去十年所取得的进步”

日本

“相机将防共协定的范围扩大到(华北)五省”

国民党亲日派

“武装扫荡”,使“领导即刻恢复自由”
A.各方政治诉求基本一致B.事变走向影响国家命运
C.全国统一抗战局面形成D.国民政府主导事态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