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37年至1945年,党领导山西根据地开展了“戏剧运动”。比较成功的剧目有李伯钊的话剧《母亲》《村长》,洪荒的《“九一八”的前夕》,还有群众编演的《活捉鬼子兵》等街头剧。它们都善于抓取敌后现实斗争的片段和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可见,山西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A.开创了武装斗争的新形式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规模
C.巩固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D.弘扬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做法
2 .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地区涌现出“照料抚养近百名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组织带领乡亲们全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人民群众。这主要反映了(     
A.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B.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C.共产党指明抗战胜利的道路D.中共十分重视基层政权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骨干力量。由此可见(     
A.陕北公学和联大起到了相同作用B.抗日战争有助于积蓄革命力量
C.军事斗争已不是抗日战争的关键D.政治军事教育是中共办学特色
2023-06-08更新 | 197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白芨沟矿育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42年,毛泽东在《论合作社》中阐述了开展农业劳动互助合作的重要意义。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除劳动互助组织外,共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75个,消费合作社3699个,信用合作社86个,医药合作社51个。这些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改变了边区土地所有制形式
C.适应了敌后战场抗战需要D.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5 .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庄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在抗战期间,该报始终将号召团结抗战,开展政治理论宣传,增强民主意识作为其宣传主要内容。《新华日报》的发行( )
A.消除了国共两党分歧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唤起了全民抗战意识D.使中共掌握抗战话语领导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40年,中共中央指出:“我党过去一年正确的反摩擦斗争,使顽固派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我党之力量与地位。而我党五十万大军积极行动于敌后,则给了日寇以深重的打击,给了全国人民以无穷的希望。”据此可知,当时(     
A.中共执行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B.敌后战场成为反蒋抗日的主战场
C.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各阶层支持D.中共在全国战局中的影响力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     
A.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D.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与山争地”及“与水争田”的趋势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玉米、红薯、洋芋的引种,人口持续的大规模向山区流动,带来持续的山地垦殖扩张。广东惠州、潮州山区民营冶铁场达44处,“山脚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在山掘矿,煽铁获利”。明清时期,各地还通过围垦河滩、沼泽、海涂等方式“与水争田”,实现耕地增长。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形成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两利俱全,十倍禾稼”。与土地开发兴盛相应,清代关于土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不少官员、学者呼吁保护林木和植树造林,然而“山林既尽,无以宿水,溪流渐涸,田里多荒”的现象愈演愈烈。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华北各根据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禁止任意砍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运动,明确林地产权,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采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把造林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垦荒与造林同步。根据地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条例,“整理旧渠、开凿新渠”“变旱田为水田”,因地制宜,大小结合,提倡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大小河流和官堤民埝必须全面掌握和统一治理。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开渠用合作社的办法,地、工具、资金、劳动力均可入股,修成后按股份利。部分工程当地群众以边区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荣臻渠、伯承桥、小平桥等等,增进了政民的团结。

——摘编自吴云峰《华北抗日根据地林业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的金融和外贸是由政府经营和管制的,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的公私混合性质的初始的市场经济。政府放手让经济沿着市场遵循等价交换等基本经济规律发展,以法律制度保障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权、财产、物权。这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实践B.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
C.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实现了转移D.社会主义改造在根据地的试行
2023-04-23更新 | 355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一规定(     
A.积极响应了国民党对外政策B.旨在建立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
C.彻底扭转了敌后抗战的困境D.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