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部分年份军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年份比重年份比重
1937.101938.1225%194110%
193954.65%194210%
194054.89%194344.2%

——《中国财政通史10:革命根据地卷》

材料二   国家部分年份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195246.682.69
195484.283.98
1956139.587.70
1958229.389.34
1960354.4533.73
1961110.1831.01
196255.6519.29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财政支出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财政支出的阶段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变化予以合理解释。
2024-05-1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经济封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提出,以流通券置换法币,缩小流通量,缓解通胀压力,用边区的法币到国统区采购物资,控制边区物价上涨。19447月,商业流通券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和边区经济困难,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时进行精兵简政,节约财政开支。1944年,陈云提出边区经济离不开进出口贸易,也就离不开法币,金融不能仅稳定在物价上,只能稳定在比价上。要维持边币和法币保持相对的购买力,促进边区的进出口贸易。边区还利用陕北食盐产地的优势,鼓励发展食盐生产和运输销售,购买边区急需的药品布匹等急需物资,扩大进出口贸易,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到1944年,边区基本实现了物价稳定。

——摘编自王乾《根据地应对法币的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影响。
2024-05-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平许济洛四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把原来只办理有限具体业务的四大银行组成的“四行联合办事处”扩大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四联总处”的任务是设计和布局全国金融网,负责法币发行的调度等事宜,总揽战时物资的调剂以及后方贷款。由于银行资金大量被政府占用,没有能力向民族工商业开展存放款业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1941年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后,边区银行遂积极主动落实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发行边币”的法令,截至1944年6月共发行边币38亿元。陕甘宁边区银行还以大量资金支持机关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业贷款和青苗贷款,同时对公营工商业进行投资和贷款。边区银行在抗战时期开展信贷业务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金融事业发展的好办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围绕生产的业务方针,民办公助的群众路线,事业需要的贷款原则,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联总处”设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史作用。
2024-05-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追求“民族自觉和自信”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顺应着“中国团结救亡,民族解放,争取自由,民主政治”的时代需要而发生的。当时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日本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思想文化界的焦点已经从五四时期的国家意识逐步转向民族意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努力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主体文化。马克思主义者逐渐由五四时期的“世界性”转向了“民族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中国化”最主要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依据中国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的特殊形式之下表现出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主张,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编自张江芬《论新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4-06-0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天下精神;蕴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民本精神;蕴含“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理想。在艾思奇看来,“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摘编自张太原《从长时段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保障了各个革命阶级的民主权益;根据地各类经济成分得到快速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抗战时期许多理论设计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被保留和贯彻下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云峰《<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事实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2024-04-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年,中共二大就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由此迈出了联合救国的第一步。1923年,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提出了联合救国的具体方案,指出“只有以民主的联合战线,继续革命,打倒军阀及军阀背后的外国势力,才是救济中国的唯一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也为早日促成革命联合战线奔走努力。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提出将国民党改造为革命阶级的联盟,确立了“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成为推动国民党改组,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国共联合战线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大力推行民主共和制,制定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等法规。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又从立法高度确立了“三三制”统一战线政权,保障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明确指出:“各级参议员与政府委员,必须包括有各阶级、各抗日党派与无党派之成分”,“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些规定和举措增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利,增进了各革命阶级对中共政权的认同。1944年的劳模会议和党外人士座谈会强调加强“三三制”政权的新型民主形式,并且要求各级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更加广泛地吸收各党派各层次的人士。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三三制”政权成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典范,开创了党际协商民主的政权雏形。

——以上均摘编自郑珺、段治文《中国共产党党际协商民主百年进程的逻辑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党际协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党际协商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四)历史试题
2024·宁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129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明朗化了”;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邦应该“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1942321日,中美签订协定,美国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62日,中美签订《抵抗侵略互助协定》,规定在战争期间中美相互供给用于防卫目的的兵力,物资和情报。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军火和其他物资,中国为在华的美国空军提供了机场和各种后勤支援;英国也答应给中国5000万英镑贷款。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后中美英三国关系的走向及成因。
2024-04-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2)(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边区政府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2024-04-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等级考)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1930年间的上海:到处是人潮,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在老式和新式汽车之间,在为争得人力车费而疯狂奔跑的苦力之间,冒险地挤来挤去;远处传来一阵阵清脆的打麻将牌声以及在回力球场和跑狗场里赌博的喧闹声;满街幽微地散发着甘甜而辛辣的鸦片烟气味;无数乞丐及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孩子们哀声乞讨;里弄里,家庭主妇们倒洗马桶的声音和生煤球炉子的青烟以及横跨弄堂的晾衣竹竿上挂着的“万国旗”,使里弄显得狭窄、杂乱和压抑。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在日记中写到:当地老百姓衣服整洁,乡村来的妇女不穿裙,皆是天足,没有发现绅士式的男子和涂脂抹粉、洒香水、高跟鞋等摩登装束的女子,没有褴褛污秽的流浪者,在街上没有看见过面带烟容而颓唐的人。

——摘编自黄炎培《八十年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延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24-04-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