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会议报告中,谢觉哉(时任副参议长,中共元老)建议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改名为“人民代表会议”。针对谢觉哉的建议,中共的态度非常慎重。

19464月,谢觉哉在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提到:“边区、县、乡三级人民代表机关,是人民直接与自由选举的,它是各级政府最高权力机关,有选举罢免政府人员及决定一切重要问题的权利”。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标志着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式取代参议会制度,成为新时期地方政权组织的形式。此后,中共控制的华北、西北地区普遍试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选举产生了政府,民主政权重新建立起来。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主要在基层试行,特别是在县以下的区、乡两级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编自于哲《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县人民代表大会探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的意义。
2021-05-10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和处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地区连年薄收,食粮空虚,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边区财政入不敷出,人民衣食不足。1941年以后,日军将其主要力量用于巩固占领区,重点对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总力战”,实行野蛮残酷的“扫荡”“清乡”“蚕食”和“三光”政策,导致国内抗战进入严重困难局面。此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摩擦、武装包围和经济封锁。然而,广大抗日军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多种手段来发展经济,不仅成功地克服了困难,而且从困难走向了胜利。

——摘编自朱鸿亮《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发展了自主能力:初步掌握了现代化工厂、矿井、桥梁、水利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在大批引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迅速组织起来了相关队伍和机构,自主能力大大提高。到1958年中国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已经能做到绝大多数建设项目靠自己设计。由于机械设备和钢材的自给程度大幅度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我国已经能自行制造一系列设备,中国许多工业品开始出口,大批经济管理人才成长起来。因此,尽管1960年初苏联突然终止援助,使我国遭受了很大损失,但由于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消化、吸收新技术,发展了一定程度的自主设计、生产能力,进而奠定了初步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摘编自董志凯《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的辩证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减时期边区政府“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1935年,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在争取青年方面有一个根本的转变。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去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办法是:取消国统区团组织,建立公开半公开的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大批吸收团员入党;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按照指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县级以上团组织积极筹建青年救国联合会。半年后,各级青救会组织建立。1937年以后,青年部和西北青救会担负起领导全国青年运动的责任。为了培养团的青年干部,1948年9月中央团校成立,课程涉及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列宁主义基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次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明确规定了青年团的性质、任务、建团方针和步骤。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除刊发原有的政治性、指导性文章外,还力求知识化,受到青年们的广泛欢迎。

——摘编自李静《共青团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5年至1949年青年团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当时组织青年工作的意义和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在西北设立了伊犁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移民垦殖迅速发展。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1885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党的民族政策文献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后期治理边疆的相似之处,并分析晚清边疆治理内地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2020-03-2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直属校(重庆市第八中学等)2020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逐步卷入到中国内部政治事务之中。1943年,美国观察家们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腐败无能深感失望,而中共军队的抗日努力和民主实践使他们产生兴趣。中共为打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派遣军事观察员访问根据地的建议。1944年7—8月,美军观察组成员分两批先后飞抵延安,观察组具有政治和军事双重性质,中共对此非常重视,组织了多次报告会,并允许观察组到部队和地方作实地考察。观察组把关于中共的报告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建议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不偏不倚,主张对中共军队给予适当援助,并与中共领导人一起呼吁美国政府督促国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军观察团组访问延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察团组访问延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6 . 如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根据地的示意图。图中所示根据地开辟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2020-04-2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7 . 如图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以百团大战纪念馆为背景的邮票。“百团大战”是
A.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B.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D.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8 .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抗战】

材料: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中的《中国政治报告》汇集了1911——1960年英国驻华官员定期发往英国外交部的政治报告。其初衷是“全面反映过去一年内发生的与报告国相关的事件,并解释其对该国立场和政策的影响”。

1931827日,英国驻华公使M.兰普森的报告中,回顾国民党政府军在江西攻打红军之战况;“共产党……在条件艰难的山区开展远比国民党军队更为擅长的游击战。尽管国民党军队成功地占领了城区,但实际上,他们除了迫使共产党势力从江西和福建山区腹地的一地到另一地之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驻华大使卡尔19411月报告中详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新四军并不想执行这一具有军事和政治双重动机的命令,因为它需要穿越的地区不仅有日本人,还有国民党中央军。……新四军于12月底出发;约2/3的人安然渡过长江。但是,其余人则由于某种未知原因,遭顾祝同部的军队袭击,约3000人牺牲……但官方的说法是,新四军发生叛乱,必须处分。

驻华大使薛穆“1943年年度报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央政府运用几支最精锐的部队,对共产主义地区进行包括军需品、医疗用具在内的严密封锁,然而,外国访客对共产主义地区的民主管理、全面战争基础上的民众组织、人民对共产党军队及政府的忠诚和热情支持,都给予了一致的赞扬。”

——摘编自喻卓《来自一线的观察——英国驻华外交官视野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外交官员在抗战时期发出的《中国政治报告》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2024-06-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9 . 【农村政策与民主革命】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土地法规中主要阶级划分词语出现频率统计

注: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11月颁布):②《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1942年11月制定);③《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颁布)。

——改编自兰夕雨《中国共产党阶级划分词语之变迁》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体现。在大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认识开始深化。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关乎中国革命的关键,“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扩大了革命的基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和调动一切阶级和力量,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使农民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赵鲲《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回顾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两个相邻的法规,比较“地主”一词出现频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改革政策。
2024-06-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内训·序》曰:“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岁而入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姆,女师也)教。”从文王时代,太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的女子教育的规范,到整个封建时代的“三从四德”,皆如此,不断地在严格家庭秩序和伦理规范。而对于女子的种种教育,无须依靠学校,完全由父母特别是由母亲代代相传。幼年女子,少年女子如此,出嫁后的女子依然如此。如明代吕近溪《女小儿语》主要教少年女子行事言行,汉代班昭《女诫》中有教授已婚女子如何做好妇女之事的“妇行”篇,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姊妹《女论语》中有教已婚女子的“事舅姑章”“事夫章”“训男女章”“营家章”“待客章”等。明代仁孝文皇后《内训》有教已婚妇女的“修身章”“景贤范章”“母仪章”。清代贺瑞麟《女儿经》以通俗易懂的言语教女儿为人处事、做人行事。

——摘编自张丽杰《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由于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新的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妇女频繁参加经济活动,使得英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变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当时大多数的人都主张贵族妇女应该学习一定的知识,以便能够培养她们的贞洁观念和宗教虔诚。很多贵族由于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为了使女儿未来能够接管自己的领地,也主张对女性进行一些教育。富有市民和小手工业者阶层的女性开始进入到了学校。除了教授用本地的语言进行阅读以外,还有宗教祈祷和礼节知识的课程。对于一些下层的劳动妇女,她们的家庭都有经济条件送她们去专门的学校去学习。作为劳动群众,妻子和丈夫一样每天都要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特别是她们从事职业的广泛性,小的时候所受到作为贤妻良母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她们有着一定的职业技能。

——摘编自唐宏刚《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状况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三   从中共三大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妇女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文件,许多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关指示。1937年陕甘宁边区出台的《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工作新决定》,1938年《毛泽东抗战初期对妇女的指示》,都体现出党对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从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有纺织缝纫、种地等劳动生产活动,也有学堂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及时有效地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妇女思想、经济的双重解放。为此,我党颁布《儿童妇女待遇办法》《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妇女联合会,让妇女干部去做广大妇女的工作,渐渐地当地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王雨薇《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发展的原因与概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发展妇女教育的有利条件与积极作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