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按照新民主主义的原则制定,其中没有直接表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文字, ……但两次提到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上述材料描述的应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 . 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与会的662名代表(共产党约44%,各民主党派约30%,工农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约26%)经过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会后感慨道:“(政协会议)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由此可知,新政协会议(     
A.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B.标志着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奉行了人民至上的原则D.反映了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2024-03-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开学)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中详尽记载了当时划分细密、职官赅备的乡里区划,国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当时,乡、党、邻、里是四种基本的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什伍组织也被广泛采用,各诸侯国对乡村的控制逐渐趋于严密。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遍推行郡县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上不离“官有秩,各有掌,重教化”的窠臼。唐代实行乡、里、村三级制,以里正为主、村正为其辅,乡的功能进一步被弱化,甚至一度是有职无官。到宋代仍实行乡里制,“诸乡置里正,主赋役”。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地方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了乡村自治政治。

——摘编自唐鸣 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中因家庭间的是非和邻里间的争执·····多属“鸡虫得失””,诉讼程序的复杂导致纠纷解决的困难,因而乡镇调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亟须。在熟悉基层行政的人士看来,乡镇政权对纠纷的调解“可以减少无数的讼累”,同时,就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而言,调解委员“系由乡镇民代表会选出,多为地方公正士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摘编自谢健《乡镇政权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镇调解的主要职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积极意义。
2024-03-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五)历史试题
2024·广东深圳·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51年,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铁道部统一整顿职名的要求,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D.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图一(《中外历史纲要上》148页图)             图二(《中外历史纲要上》159页图)

图三(《中外历史纲要上》162页图)
上面的三张照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请回答:
(1)写出三张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选取任意一张照片,结合所学,概括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2024-02-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952年至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制定了“中国通史陈列”的新原则,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减少展示文化艺术或宫廷生活的陈列品。北京历史博物馆的这一举措(     
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②意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③印证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④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1-1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制造并标榜以“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为“方程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把它归纳为如下九个特征

①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

②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③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④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⑤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⑥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

⑦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摘编自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根据材料,围绕“现代化之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B.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根本改变
C.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正式确立
2024-01-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49年10月10日,廖冰兄发表了漫画《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前进》(见图)。作者意在表达(     

            
A.期待土地改革开展的心情B.旧社会农民翻身作主的喜悦
C.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认识D.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成就
2023-11-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名校统考(11月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10 . 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分别悬挂起“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巨幅标语。1950年国庆节前,将东侧标语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56年至1964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对天安门标语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适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需要          ②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③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与伟大胸怀   ④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