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见下表。

中国古代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
晚清与民国初年“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
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并形成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发展”,“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共同发展”等概念。

——摘编自黄晓娟、胡国胜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

围绕“西方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话语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历史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          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4-03-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政务院的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有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有9人;所属34个部、会、院、署、行中,担任正职的党外人士有14人。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形成B.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C.实践了政治协商的承诺D.社会活力得到完全激发
2024-03-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观察如图数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D.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1950年起,每逢国庆纪念日,国家均要举行大规模庆典活动,以“1949”为起点来追忆国家历史、展示建设成就、诠释未来目标,并统一悬挂国旗、统一纪念口号等。这一举措(       
A.宣告了新中国成立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实现了政权的巩固D.利于民众认同新中国
2024-01-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隆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D.为了实现人民平等和民主
2024-01-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克林德碑

1900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此即“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1113日,么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在1952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会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1920年代的“公理战胜碑”          1950年代的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碑”
结合所学知识,以“克林德碑”为题写一则解说词。(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3-12-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中共中夹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指出的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邹容和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设想有何异同,并分析原因。
10 . 近代以来,中国“新时代”内涵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内涵
20世纪初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年前后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年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年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A.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变迁B.各阶层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诉求
C.近代西学东渐的内容不断深化D.人们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的趋势
2023-12-08更新 | 244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成都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