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2024·北京朝阳·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为凃克1949年创作的木刻年画《民主选举》,画中旗帜上书“人民翻身做主人”“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该作品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D.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2024-04-19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2)(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从海上入侵我国沿海地区,迫使我国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开始由传统海洋意识向近现代海洋意识转型,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大多是有关海防之策。这种消极被动的海防观念在甲午海战中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破产。严重的海疆危机,也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孙中山指出,海权是国家主权范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领导人根据当时海洋斗争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重要政策,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政府深切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关于领海问题的声明和对南海诸岛与钓鱼列岛的主权宣示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断更新,逐渐向现代海洋意识过渡。现代海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的海洋意识、主动的海洋意识、开放的海洋意识。

——据徐质斌《海洋国土论》整理

任选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选择的时段与史实相互吻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4-17更新 | 70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3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   中国邮政于1226日发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邮票14枚,其中两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建设十三陵水库”(图1)、“重上井冈山”(图2)。


(注释:图12.1958525日毛泽东率领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北京市昌平区的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图13.毛泽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1965521日,毛泽东沿着1927年秋收起义之路重上井冈山。)


结合所学知识,再设计一张邮票纪念毛泽东同志,要求写出邮票设计名称并简要阐述设计理由。(要求:设计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3-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民主是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的初控》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雅典公民大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
(3)新中国成立至今,民主政治建设风雨走来。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024-01-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大变革,产生了三位站在历史前列的人物,他们依次是(       
A.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B.陈独秀、周恩来、朱德
C.孙中山、洪秀全、毛泽东D.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024-01-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文化课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上)

材料二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部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人民解放军仍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东北边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城市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写出材料一相关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所通过的重要文件及其作用。   
(2)材料二《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的主要是哪一重要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8 .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其第二步的重大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B.推翻国民政府
C.文化大革命D.社会主义改造
9 . 侨批(闽南方言中称信为“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附带汇款的家书及回文。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目前整理约有16万件。2013年侨批档案人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闽粤等地区就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明清时期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掠夺,国内频繁的战乱、灾荒,造成民众流离失所,失业者日增,濒海居民遂纷纷出海渡洋谋生。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允许英美等国在华招募青壮年劳工出国。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募“契约华工”超过200万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古巴的甘蔗园、澳洲的金矿、美洲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都有大量的契约华工劳动。

——摘编自刘平《晚清海外移民的心酸历程》

材料二   侨批1   本日报竞载,谓小吕宋华侨自演戏至今,已捐助革命军十万,又到去九百余人矣,至下等之人亦捐五元,甚然赞叹。中国人近来之爱国心大明也。

——191110月菲律宾华侨林书晏给黄开物的批信

侨批2   今者,愚欲与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于卿,何也?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实有数层,行路免艰难也;出外舟车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有此三利而无一害,卿何妨而不为?

——1914年菲律宾华侨黄开物给妻子林氏批信

侨批3   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抗大:抗日军政大学)

——1939年周恩来回复泰国华侨苏君谦捐款批信

侨批4   近闻塘(唐)山春耕久旱,农田受阻,将来早稻绝望,以致米价如此突涨猛进,各处灾民叫苦连天,饥荒来临,实吾潮之不幸也……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然后领取更为妥善。

——1946年马来西亚华侨蔡得松给祖父母批信

侨批5   家乡自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封建势力已告清除,资产阶级经被打倒,不论交通、水利等要旨,凡属国计民生者,莫不落力改建,海外华侨多阅报章,每得佳讯,除少数顽固分子外,莫不额手称庆,跃跃思归。

——1951年泰国华侨刘潮俊给父母的批信

(上述5则侨批从潮汕侨批数据库中收集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则侨批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容进行解读。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