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观察如表《1950-1957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如表中进出口贸易数据的变化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初期(     
1950—1957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年份人民币(亿元)
进出品总出品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195041.520.221.3—1.1
195159.524.235.3—11.1
195264.627.137.5—10.4
195380.934.846.1—11.3
195484.740.044.7—4.7
1955109.848.761.1—12.4
1956108.755.753.02.7
1957104.554.550.04.5
A.国民经济得到较好恢复发展B.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充满艰辛
C.国家经济建设出现冒进主义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024-05-14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一五”计划编制过程。据此可知,我国(     
时间主要活动
1951年5、6月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粗线条的试编
1952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周恩来关于“一五”计划轮廓问题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并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
1953年6月国家计委结合苏方意见和援助情况,对《五年计划轮廓草案》进行了初步总结和修改
1954年6月底陈云就五年计划纲要初稿的有关问题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A.经济建设具有照搬苏联模式的倾向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艰难开展
C.“一五”计划在编制过程中逐步实施D.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建设体系
2024-04-21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是1950﹣1957年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变化简表,这一简表表明我国(     
年份发展概况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
参加互助合作社组织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10.719.240.039.550.364.996.397.5
其中:农业生产合作社0.10.22.014.296.397.5
高级社87.896.5
初级社0.10.22.014.28.51.3
农业生产互助组10.719.239.939.358.350.7
A.农业合作化获得较大发展B.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C.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变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023-09-21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1954年华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丁浩创作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据此可知
A.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逐步展开B.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C.国家工业落后状况得到了改变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局面未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两类企业的部分统计数据,据表可知
项目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指数
5257
100
6553
154
9297
218
10880
255
13401
315
13358
314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指数
4357
100
5928
136
6801
156
7848
180
7222
166
6878
158

A.必须统筹安排行业发展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D.计划经济促进经济增长
7 . 1953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自年初本报发表“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报矿”的“读者来信综”后,到1月26日止,我们继续收到群众报矿的来信五十四件,报告有矿藏的地点达七十八处。人民日报的这一宣传
A.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B.旨在向大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
C.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D.有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问题极其严重,为满足需求,平抑粮价,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40亿斤。1953年,国家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实际上是从排斥市场机制入手的,实行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直接管理,把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完全纳入到国家的统一计划之中,从而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除西藏以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粮食危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统购政策才宣告结束,而统销政策直到现在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陈国庆《建国初期粮食流通体制的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影响。
9 . 农民侯永禄在他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中写道:“干部们争强好胜,一心想把路井乡高级农业社办成全县最好的社。转为高级社时比较容易,只要大家一句话:“愿意转,全部实行按劳动分红'就行了,性质就成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其描述发生在
A.三大改造时期B.“三年经济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0 . 1953年,周恩来指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说把一切力量都摆在重工业上,其他的都不搞了,农业不发展了,轻工业不发展了,那是不行的。这表明当时
A.“一五”计划违背中国国情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的影响
C.中国严重缺乏经济建设经验D.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