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1913年)各党所占议席:

党名发起人在议会中所占席数所属政治派别
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
统—党程德全24旧官僚

——摘编自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材料二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三   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 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 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 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表中反映出的信息并加以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召开的意义。
2023-10-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是新中国对高等学校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便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定性,强调旧教育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与此相对,新中国的教育必然是“反映新的政治经济,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当时,《人民日报》社评认为,旧高校在地区分布、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对全国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为此,从1950年开始,中共首先对文化教育界进行了思想改造运动,从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

材料二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图中所示历史现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建国初经济混乱和基础薄弱的国情,陈云奉行计划经济的原则,对财政经济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又根据当时的实际国情制定了与我国当时国力相适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时期,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钢产量指标,提出了关注民生的主张。在稳定物价时,他并没有主张直接动用政治手段,对投机资本家进行管制,而是通过调运粮食、物资的手段,利用经济规律的本身来实现对物价的稳定。在推行统购统销时,努力缩小“剪刀差”;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敏锐地发现人民群众的各种不满意现象,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陈云提出了“鸟笼”问题,即捏在手里的鸟会死,只有让鸟飞,它才能一直活着,但是没有笼子鸟会飞走,要让鸟在笼子里飞。在参与撰写“六五”计划稿时,陈云指出:“打破‘铁饭碗’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下于公私合营……各个方面都搞活了,内在动力也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同时他还指出:“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补贴,必须遵照一定限度”,否则国家将“无法集中资金办大事”。在环境问题上,陈云强调环境污染必须以预防为主,不可先污染后治理,并提出三大举措: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立环保节约工程项目;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各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在农村生产责任制推广后,陈云反复强调:“郊区要计划种菜,养猪要派任务,烟草种植面积不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此外,陈云还指出: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设,并强调在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流时,中国不能依附于他们。

——摘编自刘洋《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陈云经济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当代意义。
2023·浙江·模拟预测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和国晚期,庞培最终占领并摧毁海盗的所有要塞,在三个月内基本平定地中海地区的海盗,之后20多年内海盗没有大规模进行海上劫掠。庞培非常重视撒丁行省的粮食供应,奖励撒丁岛托运人公民权。罗马城的粮食供应依赖海港,将来自地中海的物资转运到台伯河的码头。港口设施为粮船停靠、粮食的卸载、储存提供了便利。为此,罗马修建和改建了普特奥利港和奥斯提亚港。

——王茹《共和国晚期罗马城粮食短缺及解决措施研究》

材料二:19501953年,我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均为初级产品,1950年、1951年和1952年粮油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0.4%43.4%47.3%;土产畜产分别占了32.8%23.6%25.8%1950年粮油食品出口额为2.79亿美元,1952年达到389亿美元。当时需要进口的物资较多,但可供出口的产品并不多,粮食首当其中担当了大任。1953年出口的粮食中,出口苏联大豆20亿斤,主要用于换回机械设备,出口锡兰5.4亿斤用于换橡胶。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换取了宝贵的外汇。

材料三:1985年我国粮食净出口271万吨,1986年净出口181万吨。但随着粮食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价格政策的调整,粮价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刺激有所减弱。其中,粮食统购加价政策改为粮食合同定购价格,合同定购价格水平有所下降,加上粮食市场价格回落,农民粮食出售价格实际上是降低了。由于经济作物比较收益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种植结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出现下降。1987年粮食回到了净进口的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保障粮食贸易举措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粮油出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粮油出口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成因。
2023-12-14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研究(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7 . 【东亚现代化】

材料一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经历了两个阶段不同的转换;先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借助西方国家产业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后,对本国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东亚国家和地区本国市场狭小,无法消费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因此,它们千方百计的扩大海外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其中,发达国家市场是东亚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摘编自陈茂来《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视角》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之处,国家努力保持发展中的较高程度的政治稳定,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工业化计划,采取保护民族经济政策,以强制的劳工政策调整公私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等……在东亚的重新崛起中,儒家的“行仁政”的思想、家族本位思想与家族伦理秩序、重视教育与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扮演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甚至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东亚国家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加以说明。
2023-10-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11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二   1954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8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9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
2023-10-18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建筑承载历史,是历史物化的标志。辽宁省沈阳市“1905年创意文化园”是时下辽宁人,乃至外地人来辽旅游的必到打卡地之一、它见证了中国百年工业发展的沧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创意文化园”是由沈阳重型机械厂的一个废旧车间改造而成的。沈阳重型机械厂始建于1937年,前身是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作为资源贫乏的岛国,其建立初衷是为了便于日本掠夺中国东北地区资源,以实现其对外战争的目的。19458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3天后苏军接手该厂,并将厂内有用设备拆除送回国内,致使生产停滞。其后国民党政府虽对该厂进行建设,但复产缓慢,直至东北地区解放后,才使其重获新生。建国伊始,为了应对国内外环境,沈阳重型机械厂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取得了诸多成就:在这里曾经炼出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并创造出四十多个“共和国第一”。但是作为国有企业的代表,沈阳重型机械厂也有过艰难时期。在1996年沈阳重型机械厂进行改制重组,最终再次焕发生机。

(1)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阳重型机械厂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沈阳重型机械厂的重要性。
2023-12-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据显示,1905年,英国占人口1%的富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的55%,而占人口33%的穷人却只拥有财富的1%。但由于英国税收主要来源是关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收负担大多落在社会中下层收入者的身上。受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英国传统税制很少强调其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税收主要用来为政府筹集收入。为革除传统税制的弊端,英国政府实行的“建设性税制”改革,发挥了税收调节功能,但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税收效率功能的问题。二战后税率曾一度高达50%,因此遭到英国工会联合会和全国制造商协会的反对。另外,英国不同时期执政党的税制思想和政策各有偏好和差异,这使得英国税制改革容易出问题。

——摘编自滕淑娜《英国的“建设性税制”改革》

材料二   19538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收入工作应该符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这个时期,税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要更多地积累资金以利于国家的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要调节各阶级的收入以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并使税制成为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及半社会主义,有步骤、有条件、有区别地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具。

——摘编自张斌《新中国税制改革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20世纪初税制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税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