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2 道试题
1 . 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回答下列问题。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人们曾这样描述德意志帝国,说它是“由一头狮子、六只狐狸和二十只老鼠”组成。“狮子”是普鲁士,它通过皇帝和宰相行使权力,帝国实行的不是由大臣对普选产生的立法机构负责的内阁制,而是相反,大臣对宰相负责,而宰相仅仅对皇帝负责。威廉并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首脑,这位皇帝在陆海军、对外关系以及帝国法律的一般发布和实施方面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如果帝国的海岸或领土遭到攻击,他有权宣战……然而,议会并不是橡皮图章。帝国国库的款项安排须交由下院即帝国国会投票表决;国会由成年男子投票普选产生,其成员主要是中产阶级。不过帝国国会的实际权力非常小。

——[美]菲剥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因为受到苏联的影响很深,所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就是建立苏维埃,并在江西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但是,苏维埃是一个外来词,很不容易被中国人理解,当时就有人误认为苏维埃是一个姓苏、名维埃的人的名字。并且,苏维埃实际上是工农民主专政,是排斥民族资产阶级的,而这与新民主主义论是矛盾的。这样,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在今后组织“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构想。“人民”指那些革命的阶级或拥护革命的阶级。在当时就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罗平汉等《党史细节》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毛泽东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想的背景,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构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2020-11-2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7年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新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到1957年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摘编自朱君奇《从计划经济的“兴、变、衰”看中国经济体制变迁》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改革的起点是从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开始,把低效率的集体公有、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购、统销体制,改革为以家庭为市场经营主体,实行“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制。据统计(以不变价格计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12%和7.15%,是历史上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从1983年到1988年的五年间,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016亿元增长到6495亿元,年平均递增44.9%。

——摘编自陈宗胜等《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并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1988年中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 . 票证,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40年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食油、肉类在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食用植物油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从一九五四年起,又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关系到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摘编自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1)依据材料,概要说明建国之初国家实施统购统销政策的背景。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概要说明我国实行票证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摘编自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最终取消票证制度的原因。
2020-08-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1)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同?

材料二   英国的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前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法国的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为什么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低于英国呢?事实是,工业革命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是经济方面,其他是社会方面的。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政治稳定。18世纪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税公路和海岸运输发展,加强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区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最后,尚无一个国家有军事力量向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发起挑战。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材料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4)根据材料四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五   (“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此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与前苏联的“一五”计划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2020-09-0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在这种背景下,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未进入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1750—1900年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单位:%)

175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19.9

18.5

德国

2.9

4.9

13.2

美国

0.1

7.2

23.6

中国

32.8

19.7

6.2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中国的人口每年以数以千万计的高速度增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的农民,其人均产值低得可怕,……20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受到过许多干扰。……中国的的工业要想腾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长期的安定和巨额的投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未进入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结果怎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各级统治集团没有在保护产权和促进市场发育、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政府的应有影响。在这样的制度规则和政治环境下,非人格化的、保护产权、平等竞争的经济交易规则难以建立起来,导致经济活动交易成本极高。扩张经济势力的主要是有政治、军事背景的国家垄断资本、官僚私人资本和外国在华经济势力,还有在农村享有统治权的地主。各类国营企业以及官僚私人资本较民间经济组织具有更优越的地位。官商不分、官商勾结的情形非常严重。以李鸿章的抢船招商局(1872年)为例,他作为官员却是企业的老板,以合股公司的形式从私商手中筹到资本,任命有捐纳的官员或半官方地位的人做经理。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保护,但民间经济活动的环境则进一步恶化,健康的市场秩序不可能建立起来,民族资本很难得到有效的产权保护与充分地发展。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职能强而有效,市场、产权的作用却相对弱化。国家统一和职能重构带来的变化,长期限制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发展的预期带来的政治热情,在建国初期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掩盖了产权、市场弱化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计划经济时期,以国家代替产权、市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冯涛,李英东《国家、市场、产权关系重构与经济增长》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步入到了一个全面的改革开放时代。经过40年的改革,政府逐步取消了计划机制时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实行市场机制与产权制度,释放了人类基本需求,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交换与求利的基本动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激励机制,逐步使国家、市场、产权三者之间出现良性、协调的互动关系。

——摘编自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家、市场和产权关系重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后产权和市场弱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市场和产权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的历史意义。
2020-02-0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实验高中2020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材料一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中国铁路自主修建与列强投资统计表(单位:公里)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材料二   旧中国交通凋敝,铁路量少、质差,过分偏重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了原有交通线路,适应了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建设的需要。1950—1952年,新建了西部地区的几条铁路,成都、重庆、兰州、宝鸡等新交通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人口逐渐增加。一五计划时期,国家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投资为62.89亿元,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这期间,我国铁路的修建,一是适应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的需要,继续修建通往西南、西北的铁路干线;二是在许多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建设铁路,如鹰厦铁路;三是为了加强和苏联、蒙古国的交往,增建了新的国际联运线。

——摘编自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背景及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

材料二   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
199820833.903362162.901775033.21
199932455.623557161.571895432.81
200055207.944055458.322346533.74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工作重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019-05-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与《申报月刊》报载: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二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1954年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材料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指出这一体制对当时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