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多数官员认为修铁路将惊动山川之神招致早潦之灾,故修铁路“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成为清政府朝野上下的共识。1872年英商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铁路,试车当日“观者甚多”“观者皆称美”,大家“欣喜而散”。19世纪70年代,在华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详尽介绍铁路工程及样式的文章,使铁路渐成热门话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自1897年到1903年,清政府通过抵押路权等方式向西方列强借债4.59亿元用于修筑铁路,并鼓励华商投资筑路。

——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发展铁路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铁路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领导下,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铁路建设中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铁路建设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设铁路”精神。同时,党中央果断地调动人民军队,集中最精干的力量开拓建设铁路。规划于清末的成渝铁路,1950年正式开工后只用两年就全线贯通。新中国废除了旧中国铁路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有利于统一调配、保证重点。

——摘编自姜尧《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的铁路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对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铁路建设的经验。
2021-09-02更新 | 27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国内国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中国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论十大关系》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针。“我们一定爱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

材料二   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相关成就简表

工业建设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三倍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开发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1965年国内石油已全部自给。……
交通运输业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里程9000多公里。鹰厦、包兰、兰青、兰新、川黔、黔桂等线通车,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车。公路、水运、航空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科技1964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教育卫生1957年到1966年,高校与中专毕业生分别比1950年到1956年增长4.9倍和2.4倍。医疗卫生机构大幅增加,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天花、霍乱、鼠疫等疾病被消灭或得到有效防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重大变化”,并概括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曰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08-22更新 | 2020次组卷 | 55卷引用:广东仲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人民司法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人民司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有系统地逐步地建立和健全起来。遵照这一指示,各地加强了人民司法工作建设,划清了新旧法律的原则界限,明确了人民司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反动派、保护人民。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坚强干部作为骨干,并教育他们重视司法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政策水平。此外,司法工作也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司法经费由国库开支;所有司法罚款、没收财产等收入均统一缴归国库,从而保证了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新中国的司法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李秀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司法建设的原因。
2021-07-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制业和手工业生产;改进商北政策,农村集市贸易有所恢复,有些大中城市出现农贸市场,对于补充城市供应和促进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19651978年间,自由市场基本绝述。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

——摘编自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随着下乡知青陆续返城,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待业青年”。他们在路边摆摊出售“大碗茶”,内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干。一些农民把人民日报文章剪下来贴到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农副产品去赶集。在看重“单位”的年代,练摊实在是走投无路之举,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一帮“闲散人员”组成的练摊族开始倒服装、倒电器,硬是发了,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波“万元户”。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练摊的甜头,纷纷下海。一些城市也开始建立自由市场吸纳摊贩,发展马路经济。

——摘编自任仲平《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并说明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和城市集贸市场得以恢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个体户”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成17世起中朝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治。“光荣革命”后,议会过《权利法策》,确定了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力高于王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美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

——编自间照祥《英国政治刺度史》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一1910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载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7 . 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1949一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
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
198331022873.55818.7247.7
198854540373.911821.7247.7
199392167873.619521.2485.2
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
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的低。人口密度需要改良。以英国为例。

第二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的低。人口密度与职业分派皆颇合式(适),可为模范。以美国为例。

第三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高。职业分派,需要改良。以俄国(苏联)为例。

第四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高。人口密度与职业分派,都有改良的余地。以中国为例。

……所以专靠国外的商场,来维持国内的工业,乃是很危险的。

……由此看来,本国的农业,不能自给,想靠别种实业,来维持过剩的人口,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办法,虽然是一个为许多强国所采用的方法,却也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方法。

——据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7年出版)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英国农业人口比重较小的原因,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以及新中国解决各自问题的措施及结果。
2021-03-10更新 | 30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前期,由于农村危机加深,令作送动被视为“救治农村”进而振兴国家的一剂方药。国民政府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国体努力倡导,都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这场运动从原来纯粹的社会运动逐渐向政府政策转变。1935年,合作社由20年代末的1612社增至26224社,社员数由49972人增至1004402人。然而,合作社过度膨胀成对每个合作社照不周,每种业务基融不窄,支持机关矛盾冲突不断,商业机构年利目的成为最大障碍,对合作社的放贷在富裕地区竞争激烈,对贫困地区裹足不前。

——摘编自许永峰《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回农村合作运动的新趋向》

材料二 建国初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10月到1953年,主要是以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组织已达到830余万个,参加农户已达到全国人口的40%。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巩固阶段。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到1955年7月巩固下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65万个。

——摘编自吴建新《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