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2 . 小华同学在学习了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之后,进行了整理,制作了如下学习卡片,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名称时间地点教义
A佛教公元前6世纪古代中国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B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C伊斯兰教7世纪初麦地那和平、顺从
D共同点归纳:都诞生于非洲;都倡导忍耐顺从

A.AB.BC.CD.D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印两大文明之间的对话从未终止。我们有义务效法像来自印度的鸠摩罗什和菩提达摩以及来自中国的玄奘、法显那样的高僧学者,把文化资源治理、收获,开发出智慧、精神,为两国之间的友谊提供经久不损的基石。文明归根结底是和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的,并为它们服务的。生活包括“硬件”和“软件”。生活的条件,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吃的、穿的、用的是怎样来的,这就是“硬件”,也叫做“经济基础”。与此相对的是生活“软件”,则包括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政治体制、教育、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也就是“上层建筑”。

——摘编自谭中(印)耿引曾(中)著《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印两大文明交流的桥梁。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印两大文明之间对话的其它史实。(古代史和现代史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差异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

       ——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

材料二     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
(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存在的六个多世纪内,产生了瑰丽的阿拉伯文化。《古兰经》经文,十分注意韵脚、节奏、修辞。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无疑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经文。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与战争,使游牧民族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l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公元5世纪,在今马来西亚建立了印度化的国家。玛雍是马来西亚的歌舞剧,剧目主要是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玛雍开场仪式很复杂,巫师坐在乐手面前祈祷,诵读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的祈祷文,当然还有原始宗教的咒语。古印度的经典神话传说如《吠陀经》《往世书》《梵书》等在马来亚流传甚广。现代马来语中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梵文和古印地语借词。早期的印度人在马来亚宫廷中影响巨大:他们通晓梵文宗教经典、法律文书,被聘为祭师、大臣、教师和国王的顾问。马来亚的那些王权特别依赖于这些人,他们是当地王权中文化以及管理才能和经验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柯玉萍、刘军《浅析印度文化与古代马来亚》

材料二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其几千年来的发展都与中国文化影响息息相关。日本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内藤湖南写了一篇文章《何谓日本文化》。他把日本文化的形成比喻成制作豆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固有文化就好像大豆磨碎后的豆浆一样,其中已经包含了形成固体豆腐的足够养分,只是缺乏一种凝固剂,而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中国文化就充当了这种凝固剂的角色。

——摘编自蔡超《论古代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印度文化对马来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指出这一影响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收的中国文化成分有哪些。
2022-04-1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陈汤传》记:“(汤)前至郅支城都赖水……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阵)。”鱼鳞阵这种布阵法是罗马军队常用的龟甲阵。《汉书》记载了这个阵法,当然也可以表明这个新的西方罗马(大秦)的作战方式,西汉人已有所了解。《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裔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安息船人所说渡海需要的时间,应是指从地中海东岸到达罗马帝国首都罗马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摘编自宿白《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但正如甘英西行受到安息商人百般阻挠一样,罗马帝国同中国的直接交往,同样受到安息的阻碍。因为安息商人为了维护自己经营丝绸中介贸易的巨大利益,一直不愿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纪中叶,一位传奇式的船长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秘密,这标志着罗马人掌握了季风航行技术;再加上罗马人拥有更加坚固和规模更大的远洋帆船,装载大量的船货,延长航程得以实现。据文献记载,无论使团,还是商人,都是趁3月开始的西南季风,从红海海口漂洋而来中国的。

——摘编自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交往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中国与罗马交往的条件及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帝国进入极盛时期,把古代东方的几个文明中心都囊括在里面了。帝国境内有70多个民族,它们之间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维持帝国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基本保留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内部结构,并允许被征服地区保持自治权。但是,这种地区间的差异性又往往是波斯帝国内部分裂势力得以滋生壮大的根源。大流士即位前后,席卷帝国的叛乱或起义证明了帝国并不稳固。所以,大流士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就开始著名的改革运动。而大流士的改革正是通过政权的力量把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调整到和平的、有序的、理性的最佳状态,并由此影响到对外交往。

——摘编自于卫青《波斯帝国》

材料二       波斯帝国境内的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结合得很好,它们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同步发展达两百年之久。在波斯帝国时代,北部的游牧世界没有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大规模的冲击,生产免遭破坏,在和平的环境下,南部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很大的发展。整体的世界上古史在波斯帝国时代也已形成。过去,一些史学家不注意这个史实,把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放在“大航海”:以后,这是不科学的。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波斯帝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概括帝国统治者为稳定帝国政局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波斯帝国兴起对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贡献。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中2、4古代文明的名称,指出两者在文明形态(或政体)方面的一个不同点。
(2)写出图中3、6古代文明的名称,指出两者的一个相似点。

材料二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希腊人、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