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图表分别展示了古埃及、古西亚及中国的部分早期文字。由此可知(     
A.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B.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C.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特征
D.各文明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
2022-07-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352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塔访问马里时,见到马里国王坐朝的王官平台上铺着丝绸并放着一个坐垫,还撑着一顶用丝帛制作的华盖。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环印度洋的文化传播B.东非纺织技术变革
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D.亚非贸易的状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英国学者指出:当国家不断扩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在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帝国(图),这些帝国都(     
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D.建立了完善官僚和法律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国,受到众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天文、历法、医药、人文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这说明人类文明(     
A.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B.交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C.应排斥地域性的限制D.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社会发展概况

14世纪

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世纪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19世纪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   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6 . 波斯帝国的建筑以王室为中心,有很强的世俗性,波斯人模仿两河地区的塔式建筑,柱子的装饰又具有埃及人的风格,浮雕和塑像艺术则受亚述的深刻影响。材料表明(     
A.波斯文明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波斯文明的发展融合了各地区的成就和风格
C.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D.波斯文明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统治呈现出多种因素混合的现象。该帝国(     
A.首次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B.利用罗马法维系地中海200多年和平
C.推动希腊文明与亚非文明的交流融合D.推广先进文化全面取代原有制度文化
2022-07-07更新 | 127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海拉克列斯的英雄,他是宙斯之子。公元前5世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言,我到腓尼基的推罗那里进行了一次海上的旅行,因为我听说,在那里有很受尊崇的一座海拉克列斯神殿……修建这座神殿则是两千三百年前的事情了。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希腊神话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B.早期不同文明间存在交流
C.古代历史学家侧重神学研究
D.希腊文化深受西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蕴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慢慢流淌的世界长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之间是隔绝的、断裂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长河”。

——摘编自孙旭《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

提取材料中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入间的脚盆”。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征之前,希腊文明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或者说其受东方文化影响不是那么的深刻,而东方文明也未受到希腊文化的较大的影响。东征之后,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东方文化,形成了新的一种,影响历史的——希腊化文明,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线路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战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依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的“东征”指的是什么?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3)公元前6—15世纪这一区域出现若干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中,公元后兴起于亚洲的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