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明古国的神话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的洪水传说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

材料二   伊斯兰教还大大促进了苏丹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可以在苏丹各大学里从事更高深的研究。在这些大学中,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最为出色……学者们习惯于自由出入这些学校和伊斯兰世界的其他大学。信奉伊斯兰教还加强了苏丹各王国政治上的团结……伊斯兰教通过加强帝国的行政机构,帮助解决了这一制度上的问题。伊斯兰教还将非洲经济同穆斯林商人控制的欧亚大陆广泛的商路网关联在一起,从而促进了贸易。

(1)指出材料一中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及撰写的史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教通过哪些方式促进了非洲的发展。
2024-04-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的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1年的古代中国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发源较早的“五大文明”。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汉代中国人开通了中西商道“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件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处夺取。”

——摘编自瑞烨《血与火的战争:军事天地》等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文明进行简要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跨区域文明交往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随军远征的167位专家学者对埃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随后诞生的埃及学相比古典研究更加重视考古学资料的获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应从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人们不相信在这之前还存在过《荷马史诗》所描述的高度文明。1873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在土耳其找到了特洛伊城遗址。三年之后,谢里曼又在希腊发掘出5座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古墓。这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古代文明被统称为“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突然消亡,其原因至今仍是一团迷雾。谢里曼把大量出土文物先是带到他在雅典的住所,后赠给了柏林博物馆,二战后这些文物运到了莫斯科。

——摘编自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古希腊文明2500年》

材料二   海斯、穆恩、韦兰所著《世界史》目录如下图:

第一编文明的开端第六编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第十编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
1渔猎时代18中世纪的生活34动荡中的欧洲
2农业时代19中世纪的政府35英国的改革
3近东的艺术和帝国20中世纪的文化36英帝国的改革
4远东和远西第七编欧洲的扩张37美国的扩张和统一
第二编希腊城邦的古典文明21十字军38意大利的解放和统一
5希腊城邦的兴起22古代文艺的复兴39德意志的统一
6波斯战争和雅典人的胜利23新的发明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7希腊的扩张和亚历山大的征服24远方探险和贸易41东欧
第三编罗马帝国内的古典文明第八编欧洲国家和教会中的动乱第十一编白种人的负担
8罗马城邦的兴起25专制政体的复活42东方和西方
9罗马共和国的得失26新教起义43非洲的征服
10罗马帝国和希腊—罗马文明27荷兰、英国对专制政体的攻击第十二编近代文明在考验中
第四编远东的古典时代28大陆上专制政体的盛行44国际无政府状态
11印度及其圣人第九编今日文明的革命基础45第一次世界大战
12中国及其智者29美国革命46新地图和新法律
第五编从古典文明过渡到基督教文明30思想革命47战后问题,远东和近东
13回顾与前瞻31法国革命48国际联盟和国际法庭
14基督教在罗马帝国32拉丁美洲革命49和平的岁月
15来自北方的蛮族33工业革命50危机的年头
16来自东方的侵略者51第二次世界大战
17黑暗时代

——[美]海斯(C.J.Hayes)、穆恩(P.T.Moon)、韦兰(J.W.Wayland)《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谢里曼发现迈锡尼文明的历史条件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撰写一部与材料二观点不同的世界史目录并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2024-05-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土文明的生长,加上包括印欧人在内的民族大迁徙的外来刺激,促进了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变革……最早的东西方文明互动,部分发轫于印欧人特别是吐火罗人的民族大迁徙。印欧人拖家带口,坐着当时最先进的兵车(战车)兵分数路,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分批完成迁徙。到公元前500年,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整个西欧亚大陆都被带入青铜与铁器时代。

——摘编自张国刚《人类的童年与文明的边疆》

材料二   距今4000年前后,西亚传来的小麦在黄河流域日渐推广,粟、黍、小麦等逐渐成为中原腹地的主要粮食……农业和水源为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也为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一万年黄河文化史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逐渐形成的基本认识。夏商周以来,黄河流域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社会,塑造了人民坚韧耐劳的气质,涵养了人民安土重迁的心态,造就了人民爱好和平的观念。

——摘编自侯卫东《黄河文化:成就中华文明赓续不辍》


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的发展使农村居民安土重迁,而战争、掠夺和占领使印欧民族治下的欧洲社会具有强大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欧人和中国人对文化交往的不同态度,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12-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地中海地区是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地近乎隔绝的地理多中心,决定了希腊的经济多中心。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临近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这就使得希腊文明非常容易受到上述两地文明的影响。许多希腊的哲学家和史学家都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国家,考察学习,吸纳精华,化为自己的文化。希腊半岛的诸多天然良港将希腊的各个城邦用大海连接了起来,也成为希腊对外殖民和海外贸易的有利因素,希腊的经济结构由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希腊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在古文明之中的重要性,却是一点也不遑多让。

——摘编自《论古希腊文明的贡献》

材料二

图1

图2

(1)据材料一,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并举两例说明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
(2)古代地中海周边曾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大帝国。写出材料二中图1、图2两个帝国的名称,并分别列出一条判断依据。
(3)有人说地中海是“文明交流之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4-04-2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照汤因比的说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20多种文明已经消逝了,今天存在于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明;都是在长期历史中经过筛选淘汰而传衍下来的。那些已经“消逝”或衰落下去的文明,现在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化石”了。然而对于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都曾是有功之臣。文明,总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各个民族之间自有了接触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文明在接触中,有的渐渐隐遁了,留下了生命力比较强壮的文明;文明在融合中有些东西被淘汰了,有些东西被吸收进其他文明中去,原来的文明可能会因而增加了新的因素,甚至悄悄地起了变化。文明不是死物件,是人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创造的,有人的能动性寓在其中。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战争与文化的交锋”为题,结合世界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0-11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人类之网与历史演进】

材料一   一个网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把人们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说,邂逅之交、亲属、朋友、群体敬拜、对手、敌人、经济交往、生态交流、政治合作,甚至还有军事竞争,等等。通过上述这些联系,人们彼此交换信息,并且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塑造人类历史的,正是这些信息、事物、发明的交换与传播,以及人类对此所做出的各种反应

——摘编自《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材料二   最初的人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即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网络,用于组织小规模的采猎活动。……距今约12000年前,定居农业逐渐发展起来。农民与周边的小共同体交换着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开始具有区域规模的网络。公元前3500年左右,以崛起的城市为中心,这些原有的乡村网络聚合成了“大都市网络”并在这一基础上孕育出几大辉煌灿烂的文明。及至约公元200年时,一个遍及欧亚大陆和北非的“旧大陆(旧世界)网络体系”形成了。15世纪海道大通,诸多网络终于联结成了一个单一的世界性网络。人口、商品、信息、生物和传染病的加速流动,深刻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的命运。19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推动了这一全球网络的扩展。19141941年之间一战和经济萧条暂时延缓了全球化进程,但二战后该进程得以复苏并加速发展,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摘编自薛冰清《“人类之网”:编织世界历史的新范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之网”的内涵,并结合具体史实列举推动这一网络构建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时期,阐释“人类之网”是如何塑造人类历史的?
9 . 人类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材料一: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由于有了玉米,原本在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人口衰退的法国和意大利,到18世纪其人口开始回升。……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也大大增加了中国的粮食产量,对明清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猪、马、牛、羊等牲畜被欧洲人引入美洲,为生活在美洲的人们提供了肉食、奶类、皮毛和畜力。老鼠也藏在船舱里飘洋过海到达美洲,影响了美洲原有的生态链。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物种大交换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一带一路”构想的有利条件及国际意义。
2023-06-3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的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往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2024-06-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