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A.土地买卖之风盛行B.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D.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下列对日本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A.7世纪,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
B.11世纪,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
C.幕府政治体制下,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实权
D.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自己的军事机构——德川幕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推行改革,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日本政府的这些举措(       
A.实现了日本的首次统一B.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转型D.消除了武士集团的特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大化五年(649 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B.促使武士集团的形成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3-04-23更新 | 124次组卷 | 40卷引用:河北省新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公元646年,日本进行行政机构改革,把全国划分成若干国和郡,由国司和郡司治理。国司和郡司皆由天皇任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幕府体制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强化天皇权威D.效仿中国政治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B.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D.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2023-03-03更新 | 958次组卷 | 6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B.引进九品中正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23-02-22更新 | 1057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日本公元7世纪起,开始持续且大规模地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并有计划地引进隋唐文化,从而推动了大化改新的发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A.使东亚经济快速发展B.被日本政府全盘照搬
C.对周边地区影响深刻D.影响力辐射整个世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