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材料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3)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人文学者认为,对于基督徒而言,结婚建立商务关系和从事公共事物都是十分荣耀的,他们为那些拒绝修道院生活推崇在社会中积极生活的人进行了勇敢的辩护,于是,人文学者的道德思想代表了一种试图使基督教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日益发展的城市和商业社会相适应的努力。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启蒙思想家们不愿借鉴任何基督教教义,彻底摒弃了宗教界拥有圣赞的论说。他们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建立在全新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概念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的存在不应只是聚敛权力,也应该增加人类的幸福。基于这一观点,毫无建树的君主制甚至寡头政治,都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

———摘编自(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的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是文艺复兴所开创趋势的“最高峰”的理由。
2023-07-3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延安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地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

材料二   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5世纪,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当时没有一部名人传记不在主人公的主要成就之外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这些造诣总是超出一般水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国思想文化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中、意两国思想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4 .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在思想、经济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编自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看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国家时间
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英国145171185195
德国71112158187
法国3647.95562.5
奥匈帝国19.7294049.4
俄国10.9304154
意大利4.559.611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求的广泛迅速传播,它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一部手机走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借古喻今”的含义及这样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 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览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展览二 中外文学荟萃
清朝《红楼梦》 意大利《十日谈》
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                    
主要思想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对明清社会展开深入地揭露和批判。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上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三 中外名画欣赏

图1《清明上河图》图2《蒙娜丽莎》


(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展览三中两幅名画,写出解说词。(内容必须包括:作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或流派)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世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更突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者张椿年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摘编自【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2021-09-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三中、泰和二中、安福二中、井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语言文字与社会管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通用语推广大事记(部分)

时期大事记
西周职官外史的职责之一即“掌达书名(书名:书写的文字)于四方”。周宣王时,编纂识字课本《史籀(zhòu)篇》(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已经佚失)。
以原秦晋方音为基础形成“通语”,以隶书为通用文字,编纂了一大批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字典辞书。规定学童必须能够背诵、讲解和书写八种字体九千字方能为吏。
隋唐隋朝整理的声韵书籍《切韵》在唐代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政府组织刊定制作《字样》《干禄字书》《五经文字》等颁行天下。
明清明初颁行“参考中原雅音”编订的《洪武正韵》。雍正帝下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并设正音书院,教授南方的官员和读书人标准“官话”。

——据孙海娥《我国国家通用语》等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中世纪,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主要在基督教话语体系和封建贵族的统治上层发挥作用。由但丁等人发起的“俗语运动”强调语言的可感性、可说性,可听性,语言从生活中收集并提炼,并以此将主体带入新的道德世界。……“俗语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将语言与人真正连接起来,使人能够在语言的帮助下掌握自身。语言成为人们摆脱属地控制的有效工具,并由此形成了广大的社群与社会。“俗语运动”对当时的西欧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政府法律文件、公共标语、城市雕塑等逐渐被俗语取代,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

——摘编自徐艳东《自由、尊严与主体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推广通用语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俗语运动的社会影响。
2022-02-0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岛上设立墓地埋葬因黑死病而死的人,埋葬的深度要达到5英尺。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2021-05-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

——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是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为什么最早在意大利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积极作用
2021-05-17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摘编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材料三   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二者共同的思想主张。
(2)结合14-18世纪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说明。
2021-10-20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