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1535—1558年英国诺福克郡庄园财产分布对比图。据此推断(       

A.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价格革命B.文艺复兴强化了世俗力量
C.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力量D.启蒙运动打击了旧的势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A.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B.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D.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2024-01-11更新 | 134次组卷 | 33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加尔文建议,《圣经》要被当做是主要关乎耶稣基督的知识,而不是一本天文学、地理学或生物学的课本。这一建议(     
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B.为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扫除了重要障碍
C.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D.促进了欧洲政教分离和宗教世俗化
2023-11-29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昭陵实验学校等多校联考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6世纪,亨利八世确立了王权至尊地位后,选择以英文《圣经》为载体,重塑英国社会基础上的“上帝话语”。这反映了(     
A.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B.理性主义的宗教观念
C.民族国家的政治特征D.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与教育发达相伴随的是图书馆事业的繁荣。穆斯林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包括算数、生物、医学、哲学、法学及伦理学等,仅其编目就达4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这里的书籍装订业最为兴旺,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

——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

材料二

15世纪中叶,德国的学校、教堂和城市出现了大量图书馆。16世纪出现第一批宫廷图书馆,如慕尼黑宫廷图书馆(1558年)、德累斯顿宫廷图书馆(1556年)等。17、18世纪,几乎所有的德国诸侯都有私人馆藏。图书馆努力收集各门学科的文献,编制良好的目录,按专业分类排放,形成了著录、期刊、咨询等服务工作,以便尽可能为更多人提供利用。此时的德国图书馆初步完成了由古代图书馆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促进了社会向着健康、文明、富强方向发展。

——摘编自秦殿启等《中德图书馆的发展比较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西班牙的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西班牙相比,15—18世纪德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几千年来,人们为追求幸福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心中充满了诸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西方幸福观

类别

内容

感性主义幸福观

强调人的自然需求以及通过欲望的满是而获得快乐,认为人活动的目的是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梭伦将人的幸福概括为中等财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好的儿孙、善终五个方面。

理性主义幸福观

崇尚人的理性,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关注人类精神的自由和圆满,轻视物质欲望和享受。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即知识(理性)是前提,道德是途径,幸福是目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人完善自己的一种活动。

基督教幸福观

以来世主义为基调,幸福是人们对于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罗马帝国教父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反省自身的罪恶,向上帝仟悔才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劳动致福观

突出劳动在创造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在卢梭看来,“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行乞”。费希特指出,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

——摘编自孔德生、黄晓天等《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眸与现实思考》


提取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6-21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2023-04-07更新 | 3309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A.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B.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D.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9 . 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     
A.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B.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D.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2022-11-30更新 | 1237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题
10 . 马丁·路德说:“若教皇用他的权力阻止自由会议的召集,因此妨碍教会的造就,我们就当对他和他的权柄置之不理。如果他以革除相威胁,我们就应该藐视他的作为,把他当作疯人,我们要依靠上帝来竭力革除他,尽力约束他。”这一言论(     
A.确立了上帝的权威地位B.彰显了个人的主体价值
C.否定了教廷的传教职责D.体现了王权的世俗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