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考察,为了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人们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对社会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第一种是神学的宗教控制,即神治:第二种是宗法的道德控制,即人治;第三种是理性的法律控制,即法治。在以上治理模式中,神治往往与人治、法治相伴始终。

——摘编自李静《社会转型期稳定问题历史回溯与当代审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685年之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避难者移居英国。他们带了新技术,钟表制造商向英国人传授了钟和表的制造工艺,来自低地国家的流亡者给诺威奇带来了“新织物”的技术,法国玻璃制造商在英国创立了窗户玻璃制造业。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与法国综合实力差距拉大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英国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行人性的解放,而宗教改革则是借助于基督教原始教义表达人文主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A.两者都否认宗教存在的合理性B.斗争矛头都直指封建制度
C.后者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D.前者一贯歌颂人性的本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世纪时期,《圣经》都是由拉丁文写成的,只有教士才能读《圣经》,普通教徒只能聆听教士的解读。16世纪中期以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圣经》被翻译为当地的民族语言,普通教徒可以自主阅读。这一变化反映出(     
A.文艺复兴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宗教改革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C.欧洲已经实现宗教信仰自由D.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并用通俗的德语重新翻译了《圣经》,让信徒自己阅读《圣经》、诚心修道,从而得到救赎。这去除了繁琐的浮华的外在形式,而更重视精神世界的修炼与内心的独白。这反映宗教改革(     
A.有利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旨在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D.否定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2023-04-07更新 | 3262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A.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B.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D.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翻译的目的是“使这类既不懂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又不懂拉丁语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能用德语看懂《圣经》”。这一做法(     
A.推动人文精神复苏B.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天主教会统治D.彻底打击了天主教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马克思对路德有段著名的评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由此可见,马克思意在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突显了个人精神的自由
C.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D.违背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513年,马基雅维利预断:“凡是考察过天主教会所赖以建立的教义,并看到教会当今恣肆地离经叛道的人,都会断定它将受到惩罚或被彻底毁灭。”16世纪,在德国发生了使天主教会“受到惩罚”的运动。这运动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德国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