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共性与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形象”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
2023-07-17更新 | 340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选择考冲刺预测(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同为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当时中国政治的态度迥异。伏尔泰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下“皇帝要实行专断是不可能的”,“在那里(指中国)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执行这些法律的机构越多,行政系统就越不能专断。”孟德斯鸠则评价中国:“既谈不上有荣誉,也谈不上有品德,其原则只有恐怖,它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对上述言论判断正确的是(     
A.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主张主权在民
B.言论差异源自于两人代表的立场不同
C.两者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做出客观的评价
D.两者言论迥异,但是立论的政治原则却相同
2023-07-10更新 | 300次组卷 | 10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同为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态度迥异。伏尔泰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下“皇帝要实行专断是不可能的”,“在那里(指中国)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执行这些法律的机构越多,行政系统就越不能专断。”孟德斯鸠则评价中国:“既谈不上有荣誉,也谈不上有品德,其原则只有恐怖,它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对上述言论判断正确的是(     
A.言论差异源于两人代表的阶级不同
B.两者都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做了精准的解读
C.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反对君主制
D.两者言论迥异,但是立论的政治原则却是相同
2023-05-28更新 | 274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通过科举和所谓根据个人品德才干遴选官员的制度。他在《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都有所谓举贤授能的论评,他认为中国皇帝是能洞察下情、任人唯贤的,因此不乏溢美之辞,称颂中国皇帝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远而驰名遐迩的君主。”总之“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人民”,这是伏尔泰从东方世界所看到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他从神秘而遥远的东方所“构想”出来的中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摘编自钱林森《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1901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承认科举“流弊日深,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明确科举考试,引导士子、官吏重视政治与实事,以求真务实。1903年3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折》称:“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

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立即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大涨。由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得到清廷的批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看待科举制度的正确态度。
2023-05-21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卷(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着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特别是狄德罗艰苦奋斗了近20年,克服各种困难,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把全书35卷出齐。百科全书的出版,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它唤醒了人民革命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人们习惯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把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相比拟。的确,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然而在形式上却相反。这个运动的发生,是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走了一段同西方前辈们相反的路程,这个迟到的思想运动,决定了下面这个历史特点:它一面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一面又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障碍。

——摘编自彭明、周天度等《中华民国史第3卷(191619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然而在形式上却相反”的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得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政治改良也提上议事日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民间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甚至依稀可见近代市民社会的雏形。但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未能得以长期维持,加之社会自身存在种种难以克服的缺陷,导致近代中国始终无法孕育出成熟的市民社会,也无从根本改变一以贯之的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更难以使近代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之路。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材料二在东西较量中,西方在近代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而东方却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从此一落千丈。有学者分析,西方赢得这场较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崛起。这三个因素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对立,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个因素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国家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2023-05-06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卢梭认为,人民的意志不可分割,民主制度下每个公民都应参加立法,国家最高权力是人民的总的意志的体现,这样的权力只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据此可知卢梭(     
A.赞扬英国民主政体B.宣扬天赋人权思想
C.支持君主加强专制D.反对三权分立学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他们并不是推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催化剂。传教士只是代表西学的一缕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却从未照射到其他地方,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与此相反,中国的士人却在他们“繁华的往昔”里寻找行动的指南,并专注于古代经籍的研究。欧洲在探索进步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中国却鼾睡在辉煌的梦境里。把中国从它的睡梦中推醒,需要做出远比耶稣会士所能做出的更夸张、更猛烈的举动。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历史走向(1500-1900)”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9 . “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D.试图调解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2023-03-24更新 | 2041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 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A.冲击了人们的思想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彼此之间矛盾冲突D.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2023-03-23更新 | 465次组卷 | 1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