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世纪,“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词汇被逐步引进并深入推广到基督教信仰领域;“批判”成为基督教思想领域,特别是《圣经》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词汇。这一现象说明(       
A.启蒙思想成为主流思潮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C.理性精神影响宗教神学D.民众宗教信仰遭到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8世纪有牧师写信给卢梭道:“您的书是自由的武库,少数人感到恼怒并撕毁了它,而多数人却兴高采烈⋯⋯(它)必然使现在的和将来的一切暴君胆战心惊,它在所有人的心中唤起了对自由的热爱。”这主要是因为卢梭提出了(     
A.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B.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C.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D.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光荣革命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革命宣言的出台——洛克的《政府论》,宣言指出:人民脱离自然状态并同意建立一个政治社会,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财产和避免那些会导致国家混乱的战争。政府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且任何违反民众利益的政府都应被解散,洛克的这一思想(     
A.为代议制确立奠定理论基石B.宣告了君主专制的失败
C.提出议员代表选民参加议院D.论证了私有财产合法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据统计,法国出版商每年上市的出版物数量由1750年的300种上升至18世纪80年代的1600种。而英国更是新杂志出版业的重镇和中心,1700年大约有25种期刊,面到了1760年是103种,20年后也就是1780年,数字又加到了158种。这些现象(     
A.是政府鼓励文化发展的结果B.是工业革命开启的重要原因
C.是启蒙思想传播的必然结果D.促进当时新思想新观念传播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德与孟子的人性观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显赫,被尊为“亚圣”。尽管康德与孟子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思想系统,探讨领域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分歧,但是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探讨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思路和见解。

材料一   康德的道德哲学一再强调:人是目的,是世间最尊贵者。康德说:“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提升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的“至善”的追求并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至善本身就是目的。在幸福的追求中,人是作为工具以达到自己的感性欲望。而在德行的追求中,人却只是目的,是非工具性的。

——张群赵婷婷《孟子之“仁”与康德之“至善”的比较》

材料二   虽然孟子的性善论和康德的善良意志论没有对人性能力做出特别界定,但是这两种理论都蕴含着对人性能力某一方面的认识。性善论是从总体上肯定人性能力的基本面是向善的。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与后天的材质、才能等没有直接的关系。人性之善通过人心以及人心所激发的人的道德行为显现出来。人性从本质层面的显发,到人心对仁义礼智德性的激发,其向善的趋势是主动而稳定的。因而孟子的性善论对人性能力的要求是整体的,包含着从本质层面到实践层面,最后到操作层面的能力。善良意志论集中以人性能力的实践方面为依托,通过对意志选择能力的截取,指明了意志走向道德规则之路的必然性,为普通的理性主体成为道德自觉的行为人提供了实践理性的保证。从这个角度说,善良意志论主要针对的是实践价值层面的人性能力而言的。故此我们认为康德的善良意志论对人性能力是截取的。

——戴兆国《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人性能力上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两者的理论在人性能力研究上有何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的表述对比孟子与康德在人性能力认识上的不同之处。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到:“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这里,卢梭倡导(     
A.主权在民B.法律至上C.三权分立D.天赋人权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伏尔泰指出,人类社会之初人们组成家庭,由家庭联合成不同的民族。起初相互毗邻的小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但邻里间总会产生矛盾。因此,当一个民族侵犯另一个民族时,就会从中涌现出比较能干和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战争中的领袖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权威,成为本民族内部冲突的裁判者,人们开始服从他。这表明伏尔泰(       
A.认为国家是暴力的产物B.赞同国家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C.主张应以权力约束权力D.宣扬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一般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解释这些中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

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为核心,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题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5-2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1755年《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里诵读伏尔泰的悲剧〈中国孤儿〉》[法]勒莫尼耶,1812年作

图2:《红磨坊舞会》[法]雷诺阿1876年作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

对比两幅画作,概括其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解读。(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4-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一)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国以物质技能和经验科学而论,都与欧洲不相上下,尤以伦理道德、政治实践见长于欧洲。中国茶文化雄霸英、法、荷兰,华瓷已随茶文化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欧洲日用器皿的大宗商贸。由茶文化牵动的中国装饰艺术、饮食文化与庭园艺术也在欧洲熠熠生辉。中国的君主政治也曾是法国朝野主张改革的人物追求的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的由浅入深的被引进中国。以仿造西洋船炮、改铸传统火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引进与创新活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段研究船械的热潮。与此同时,数学、化学、医学等科学也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到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鼓励发展科技,中国科学家队伍开始形成,许多留学归国的学者们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思想,其工作成就为国际所公认,这标志着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确立。除此以外,西式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等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一些非农地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概括其意义。
2024-04-07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