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16〜18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Matt Ricci),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 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 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 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 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材料二

时间事件
1669 年康熙帝命传教士南怀仁主持钦天监
1678 年康熙帝致信教廷,要求派遣具备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知识的传教士来华
1704 年教皇克莱孟十一世禁止中国基督徒祀孔、祭祖
1707 年康熙帝下令驱逐传教士多罗等人
1717 年康熙帝下令礼部禁止天主教在华的传播
1724 年雍正帝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勒令教徒弃教
1784 年乾隆帝下令发动对教士、教民的全国性大搜捕
1805 年嘉庆十年大教案,严禁传教士由澳门潜入传教

——整理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伏尔泰在中国发现了 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伟大,已经不在器物,也不仅 在制度,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它具有新的精神和新的文明,成为他致力于改造法国社会的 政治理想,成为他激励赞赏和追捧的一个文化榜样。伏尔泰对中国的热情,对孔子的赞颂, 不仅是他个人的喜好,而且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是他 们的理想和典范。

——摘编自武斌《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易名改服、积极引介西学入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明 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当时清政府态度变化的 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个角度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试析伏尔泰“赞颂和追捧”中华文化的原因
2023-03-25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选考仿真密卷历史试题
2 . 14-18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在反封建方面不断探索,促进了欧洲的制度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自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们请出古代幽灵“为自己壮胆”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在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他们提出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思想在英美两国的制度变革中有何体现?
3 . 探究文献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   18﹣20世纪初,为保障本国人民的权利而颁布的部分法律

1789年

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的权利

1804年

《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保障人民权利进行了详细规定

1917年

墨西哥颁布宪法,实行八小时劳动制,确定劳工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等

1923年

埃及颁布宪法承认公民自由平等的社会地位

材料二   联合国研究了之前的人权宣言,在各国的广泛参与下,最终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内容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待。”1949年,联合国大会以全票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材料三   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三方发表《北京声明》,长期不睦、断交达七年之久的沙伊关系迅速回暖。


   

2021年以来,在内政外交上均陷入困境的沙伊双方出现关系缓和迹象,但多轮对话未能取得突破。在中国的积极翰旋下,双方最终在北京实现和解。沙伊和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直接带动了伊朗、叙利亚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缓和,和解及经贸合作的开展,无疑能够为中东国家的发展与合作开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中东是当代世界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的中东政策恰如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讲话所言:“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摘编自《中国促成沙伊和解推动中东和平发展新潮流》《光明日报》(2023年4月5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从欧美和亚非拉地区中任选一个区域,阐释18﹣20世纪初上述思想在该地区发挥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世界人权宣言》得以全票通过的原因。
(3)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谈谈你对中国能够成功推动沙(特)伊(朗)和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看法。
2023-08-0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概况
16世纪 近代科学产生,天文学革命,近代物理学诞生。近代科学革命是从意大利开始的,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伽利略就是意大利人。
17世纪 牛顿的方法论集中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这一时期,英国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吉尔伯特、哈维、牛顿等科学大师都是英国人。
18世纪与理论科学研究无关的技术发明多数发生在英国,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同时,启蒙运动使近代科学精神在法国广为传播,大革命中诞生的民主政制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意义,从而使法国一跃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科学强国。
19世纪自然科学形成空前严密和可靠的知识体系。进化、发展的观念进入自然科学理论之中。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上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德国占202项,德国已居明显领先地位。德国科技领先地位一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20世纪理论科学经历一系列革命,以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发生重大理论变革。信息时代到来。二战后,许多欧洲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美国,极大地推动美国理论科学的发展。此时的美国,借着它在两次世界大战积攒下来的庞大经济实力,由联邦出巨资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科技强国。

——摘编自吴国盛主编《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3)围绕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在交锋与消融中渐渐蜕变。中世纪的西欧,人们所有的理想是基督徒式的清规戒律和清心寡欲,在很大程度上鄙薄尘世烦恼;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那种强烈地珍惜尘世幸福和快乐生活的兴趣逐步显现。中世纪的那种在枯燥的基督教义上盛行的禁欲主义,藐视财富和甘于清贫的观念受到挑战;而正当合理享受则备受推崇,对拥有财富的褒扬不绝于耳。以前,人们尊重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式的孤独生活,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却大力推动抛头露面、广泛交际的上流社会生活,倾向拥抱文明开化、现世开放的乐观主义生活情趣。种种进步的社会观念说明:西欧社会已经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社会迈进。

——摘编自肖杰《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生观变化》

材料二   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最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以理性的利剑刺向封建制度的心脏——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启蒙运动者不仅攻击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宣扬的中心也非常清楚,唯物主义成为启蒙思想的精髓,自然神论或无神论成为他们的最高信仰,科学及其运用成为行动的指南,自由、民主、博爱是他们政治的憧憬。卢梭代表小资产阶级思想,提倡“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和民主共和制。伏尔泰提倡理性和“理性王国”,主张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或开明君主制。恩格斯指出,启蒙运动“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了国人们的头脑”。它为法国大革命这次“壮丽的日出”拨开了迷雾,提供了理论武器,清理了场地,设计了蓝图。启蒙运动是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

——摘编自陈紫华《启蒙运动——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迈进”在人生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成为“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原因。
2023-01-08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冲击封建贵族统治的两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林雪原编著《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作者生卒时间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1483—1546观点: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
2023-07-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注:骤然,突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欧洲把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诸如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生的美国初步实现了启蒙运动的哪些方面的政治理念?又存在哪些矛盾之处?
2023-07-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1)根据材料一,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023-01-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西方曾兴起“中国热”,部分西方学者对不同时期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产生新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对中西文明的新认识

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思考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18世纪欧洲正陷于谬误和腐化堕落之中。

——摘编自伏尔泰 《路易十四时代》

伏尔泰认为中国正培养良俗美德,制定法律,并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康熙、雍正皇帝是世上最公平、最有教养、最贤明的君主。

——摘编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19世纪中至20世纪40年代对于最近的未来抱有模糊的恐惧,感觉到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毁灭....几乎所有的曾经一度是永恒的东西:真理、人道、正义和理性,现在都变成不确定的。

——摘编自1936年荷兰史学家约翰,惠辛加《世界末日的恐惧》

德国学者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借中国智慧, 释自身焦虑”,倾向于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期待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

——摘编 自陈从阳、桂莉《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感觉到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毁灭”的表现。
2023-07-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向英国、德意志和法国传播时,宗教改革运动也开始兴起。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7世纪中期开始,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大旗,在思想上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摘编自鲍鹭滨主编《<中外历史纲要>史学材料汇编》

材料二:启蒙是针对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而言。启蒙思想家批判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等,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从17世纪中期开始,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从传统政治体制向新型政治体制的转变。

——摘编自鲍鹭滨主编《<中外历史纲要>史学材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实践启蒙运动主张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