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重农学派是18世纪50—70年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也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分支。此时法国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为基础。财政大臣主张极端重商主义政策并大范围实施,利用国家资本和特许经营形式集中发展工商业、刻意压低粮食价格、提高农业税等,导致耕地荒度,农民极度贫困,国家财政濒临崩溃。据农学家阿瑟·扬估计,法国与英国小麦亩产比为1:1.33。在此情况下,重农主义者提出,在各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二者都是不生产的。代表人物魁奈也指出,“关于农业的利益,实际上是要把土地集中形成大规模的租借地,由富裕的租地农场主经营……使它达到最好的状态”。

——摘编自《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田“三农”问题的启示》等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在了解了一些地方的农业互助合作情况后说:“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作法。”同年11月,在第三次全国农业互功工作会议结束前夕,毛泽东在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伯达谈话时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是既需要,又可能,潜在力很大。”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技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各种农具,进行比较,通过试验加以改进,试制出新式农具。试制出来后在田里实试,确有成效,然后再大批制造,加以推广。

——摘编自《略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实践》

材料三   中国留法农学会理事长任军民曾指出:“法国是农业大国,生产的集约化水平高,农产品丰富,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这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以及挑战。因此,加强中法农业交流,优势互补,既能让中国农业发展少走弯路,也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重农学派和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相似点,并分析毛泽东重农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加强中法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2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根据材料,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024-02-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辛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梭提出:“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既然“每个人都把自己奉献出来”。“转让是毫无保留的”,“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作为公共意志的主权的承担者,必须是全体的人民,是“他们集体地”称之的人民。卢梭认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被代表的。“它只能同一个意志,或者是另一意志,而绝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法国作为卢梭学说的故乡自然首先受到这个理论的影响。从整个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卢梭的学说无可争议地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中国的道德精英分子,梁启超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时候,清醒地看到了其独特于西方思想的形态和特有的价值。无怪乎美国学者列文森认为:梁氏在1898年至1911年流亡日本期间,在知识上离开了中国传统,但在感情上却放不开,仍依恋着中国文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那里接触到了以卢梭为代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启超平素主张,谓须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地尽量输入。”流亡期间,他与孙中山交往日益密切,对孙中山的武力革命逐渐持赞成态度。

——摘编自《梁启超戊戍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民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梭思想的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历史悠久的学院式精英教育相比,面向社会大众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教育出现较晚。1793年,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此后,“艺术属于人民”渐渐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大众教育的鲜明口号……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目的是让广大观众感受艺术魅力,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全面协调发展。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言:“美术馆既是殿堂,也是公共教育的平台,是育化大众的一个美的空间。”

——摘编自杨应时《美术馆:让艺术点亮美好心灵》

材料二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后,“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新的国家格言,每一位共和国公民在法理上都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与权利。卢浮宫内的艺术珍宝由王室私藏变为了国家财产,参观这些珍宝也就成了受法律保障、任何人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而不再是君主的恩赐。卢浮宫作为一个公共机构,而非君主私产,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类与公民权利宣言》的物质化载体之一。由此,这些被称为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杰作真正与普遍的公众产生联系,并以美术馆这一新形式为媒介,得以被收藏、展示和研究。艺术的公众普世性由卢浮宫而发端。

——摘编自《美术馆的起源:大众、艺术与国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卢浮宫的“现代形态转型”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浮宫“现代形态转型”的社会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别名(部分)原产地传入途径
玉米番麦
御麦
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番薯
金薯
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洋番薯
荷兰薯
土豆
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三 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投不倦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1)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前后美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次科学革命,始于哥白尼,历经开普勒、伽利略的工作,到牛顿时才得以最终完成。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的16、17世纪,是一个真正光荣的时代,人类不仅获得了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真正有用的知识,还在当时和随后的时间里推动着人类的知识以起越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速度发展。经过科学革命,具体的定量化实验,逻辑上前后一贯的严格推理代替了似是而非的思辨讨论;严格而又明确的定律代替了令人解的神论式的教条;验证代替了信仰。

——摘编自肖德武《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人文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既一脉相承又有平命性的发展。尽管启蒙思想家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即“创建一个这样的世界,这个世界主张人道、教育与宗教分离世界主义和自由的纲领,它不受国家或教会专断干涉的藏胁,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即创建一个符合人性和人道的社会。

——摘编自程倩春《论十八世纪启蒙思想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哥白尼和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并分析近代科学革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发展,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科学革命,通常指欧洲16-17世纪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尤其以天文学和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基础;新航路的开辟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如新大陆的发现就证明托勒密的地理学是错误的,远洋航行也需要更精确的航海测绘以及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和空气泵等新工具,这些需求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英国皇家学会于17世纪60年代成立,专注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一些城市出现科学研究协会,形成关注科技进展和实用发明的氛围。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欧洲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写出这一时期天文学和物理学成就各一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启蒙运动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和理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的文化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主张的异同并分析不同点产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