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868年1月日本建立起明治政权。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国策,经过10年努力,到1877年大体完成了破旧改革。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日本面临富国强兵和强兵富国的选择。富国与强兵不可分割。但是,在富国的基础是强兵,还是依靠强兵去富国,是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明治初年,政府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把殖产兴业摆在首要。第二个十年明治政府的建国方针变了。
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和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日本不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之一。转向军国主义,是企图把失之于列强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日本侵略朝鲜、中国,自然不只是弥补损失,而是为了实行“强兵富国”,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明治初年以来,日本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使立新事业步履艰难。贪婪凶残的对外掠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日本正是借助“强兵”而促进了“富国”。军国主义也是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巩固政权的有力手段。鼓吹、实现对外侵略战争,历来是统治阶级用来掩盖、缓和国内矛盾的策略。
——选编自丁建弘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政府建国方针的变化及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日本建国方针的变化对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4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二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这样,在俄罗斯施行了三百多年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对变革政治体制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条 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第三条 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第六条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天皇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法官。
第七条 天皇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为国民行使下列有关国事的行为:
一、公布宪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条约……
第九条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第四十一条 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1947年《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47年日本宪法与日本以往宪法的不同。
(2)材料体现了什么原则?并分析其原因。
2016-11-27更新 | 8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5 . 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日本关于农业改革的措施
国家
措施
俄国
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农奴可以出钱赎买得到一块份地。
日本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为平民。

(1)根据材料一,比较俄、日农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学习材料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化。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它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3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知猛然打响,在中曰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弦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世事波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

8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1)材料中的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2)“明治维新”的成功与其策略正确密不可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16-11-27更新 | 8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日本文化没有“核”?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1862年,日本藩士搭乘“千岁丸”前往上海考察。“千岁丸”抵沪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进攻上海,藩士们争相前往前线观战。在参观了李鸿章的淮军之后,高杉晋作评论道:“铳炮尽中国制,而甚不精巧,兵法与器械皆无西洋”。峰洁认为,这样的兵“我一人可敌五人”。名仓予何人说:“夫今以清国之弱兵,且以旧来之拙劣火器,与西虏(指西方)战而亦有取胜之时,何况以本朝武勇之兵,采用西虏之猖獗并军舰之制,此所谓如虎添翼,则西虏之猖獗不足深忧也”。
请回答:
(1)藩士在上海考察时的日本处于何种情形?
(2)明治时期的哪些政治策略及措施与此次考察的收获密切相关?
2016-11-27更新 | 5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