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时间发展阶段典型特征
公元前1万年—
公元前3千年
生存大革命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
公元前3千年—
1600
交流大革命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
1600年—今效率大革命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

——摘编自时斗等《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


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儿童的游戏活动通常发生在其居住的村庄和社区内,家附近的街道和小巷是儿童游戏和成长的主要空间。19世纪20年代初以后,街道不再适合承担儿童游戏空间的功能。于是,为了使儿童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区域进行活动,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游乐场”。1859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花园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的、可自由出入的游乐场。1945年,英国景观设计师、儿童权利活动家玛乔丽艾伦将冒险游乐场理念引入英国,并在伦敦的城市废堪上展开实践。1951年,伦敦的一个炸弹废堪成为英国第一家冒险游乐场。1991年12月,英国政府签署《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时间,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儿童的游戏行为不再被局限于特定的游乐场地,社区开始重新作为儿童游戏的重要空间。这些游戏空间不需要结构化,孩子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游玩,并能够确保适当的安全。

——摘编自董慰《游戏中成长:英国儿童游戏环境营造经验》


材料为英国儿童游戏活动发展历史摘录。结合材料请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3-08-2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棉花种植。《农书》记载,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元以后,历代统治者积极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万历时,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摘编自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二   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准确地描述道,这个行业“在规模和效用上没有任何其他制造业可以比拟”。……英国成功的秘诀有双重因素。首先,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在这方面他们无须面对其他地方技术不太先进的制造商的竞争。其次,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或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或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棉花种植。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以来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纺织原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后棉花种植推广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棉花帝国的相同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帝国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1次组卷 | 56卷引用: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世界格局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通革新是开启与构建近代交往体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交往先导的交通,它运载的、交流的不仅只是货物、人口,还有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不同地区之间往来交往的发展,使得原本封闭的、落后的地区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文明,面对先进文明,隔绝的地区无法再使自己孤立起来……这就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扩展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历史格局的演进。

——摘编自【英】约翰·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

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物理、化学、艺术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光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下,艺术家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当中……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进行着艺术实践、实践发现,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呈现,他们便依据不同的光线变化忠实地在画布上创造出符合物体真实的色彩变化。

——据李建群,邵亦杨《外国美术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革命的表现,试从生产组织形式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世界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光与色”的对比观察中,不同流派的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试从绘画风格演变的角度,指出19世纪的这两大流派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②对光的认识不同时期有所不同,试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为例,简述其有关光学的科学成就。
2021-05-1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

——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竞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同时,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君主赋予了外国熟练工匠特许经营权,鼓励他们定居英国。1624年,英国议会颁发了《垄断法》,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律制度。《垄断法》宣告了以往国王授予的专利权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该法令颁布后,英国专利授权量有了明显的上升。

——摘编自【德】布鲁诺·范·波特斯伯格等《欧洲专利制度经济学:创新与竞争的知识产权政策》

材料二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大事记。

1885日本专利所所长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主持修订了《专卖特许条例》,对专利的种类、专利的保护期、专利的损害赔偿等做出界定。
1899此前西方要求日本加入旨在明确专利国界、防范国际假冒侵权的《巴黎公约》。日本并未马上答应,反以加入《巴黎公约》为砝码,促成了与西方各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修约成功后于1899年正式加入《巴黎公约》。
1905因外国人专利申请量剧增,且技术含量较高,日本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制定了《实用新型法》,不惜重金引进专利,然后改造创新,产生了大量契合日常生活的实用型发明,助力日本轻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垄断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近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并简析日本重视专利立法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专利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看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017-10-19更新 | 611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