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5 道试题
1 . 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019-01-30更新 | 1785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五月检测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就是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其产生的巨大力量“将工业化这个滑翔机拉着飞上天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发展,成为早期工业化的核心产业,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分不开。而棉纺织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受到封建行会以及政府法规的约束相对较少,新技术和新发明能够更加容易地在棉纺织工业中得到应用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也引发了技术创新,带来了棉纺织部门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1771年,阿克莱特和他的合伙人在曼彻斯特德文河谷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成为生产的标准样式。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棉纺织业的惊人增长,带动了英国经济的“起飞”。首先,机器化的生产模式很快扩散到毛、麻纺织,使机械工程和金属制造业得以兴起和发展。其次,棉纺织业所获得的利润为其他部门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最后,生产管理模式也很快向各行各业扩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也采取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将生产流程重新安排。

——摘编自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工业化进程特点,说明棉纺织业是怎样带动英国经济“起飞”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帝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士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二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推行由其倡导并控制的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加速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者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不断加以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整理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举措。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8-07-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却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19世纪40年代美国领土的急速扩展,为原本居住在东部地区的居民源源不断西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修建太平洋铁路不但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有关,也大大推动了“西进运动”。西部广阔,肥沃的土地等着更多的人前去开垦、耕种,大大小小的金矿银矿也缺人开采。而东部反过来又为西部的各种自然资源提供了加工地和市场。美国东部已经有了非常密集的铁路交通网,但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几乎是一片空白,地理和交通的原因使得西部成了美国相对独立的地区,不仅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也成为国家稳定统一的隐患。太平洋铁路西段要穿越整个地势险峻布满坚固花岗岩的内华达山脉,工程极为艰巨且修建费用十分昂贵。当时南北战争正在进行,处处需要用钱,但林肯总统却对太平洋铁路计划十分感兴趣,坚决支持这个计划,国会最终同意并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法案规定发行政府债券作为修路资金。太平洋铁路从1863年开始动工,1869年建成,费时6年,穿越了整个北美大陆,全长3069公里,这条铁路大动脉的建成,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西部的开发,也为美国社会的融成一体提供了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条铁路成就了现代美国。

——百度百科搜索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准确揭示图1、图2、图3之间的内在关系。材料二所对应的工业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一、三,归纳隋朝开通大运河与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有哪些相同的历史意义。

2018-05-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努松著《重商主义经济学》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材料三袁志刚在《从里根新政看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指出:如果我们讨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则不得不提到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里根新政。因为克林顿时期的美国新经济正是里根新政在九十年代经济政策上的延续和私人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四十余年。经过长期的需求管理,美国经济拥有一个庞大的政府,并随时遭受其看似合理的管制和调控。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经济表现,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尽管如此,战后开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

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在当前的危机下,政府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办法,而正是问题本身。”其“经济复兴”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与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要求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经济思想中政府作用的主要差异;概括它们对不同时期的英国发展分别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的经济结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归纳里根经济改革的背景;并分析里根政府与罗斯福政府在解决经济危机策略上的发展性变化。

2018-02-21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试题: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6 . 同一政策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影响是不同的,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它。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八一五年的英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首先爆发的。
(2)据材料二,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结合材料一简要评价圈地运动。
2017-06-01更新 | 58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2-12更新 | 1856次组卷 | 6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建立(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二 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帮、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有一种杌齁不安(注: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代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2016-11-18更新 | 5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二 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帮、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有一种杌齁句(wo hou)不安(注: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代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4)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
2016-11-18更新 | 7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一下学期第四次五校联考历史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