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殖民展览

德国外事部及下属的殖民部、民间相关组织在柏林举办帝国殖民展览。图1、图2分别为“科学—商业”展览鸟瞰图和相关展览内容、科学大厅中的地球仪雕塑。

图1

图2

地球仪上标注着从帝国延伸出的22条轮船航线,雕塑旁边还有四座带有统计数据的金字塔,用来展示德国识字率、海上交通、海军力量等。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德国举办展览的大体时间。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世界大事时间轴(部分)
对于18世纪,学者们有“革命时代”“工业时代”“科学时代”等不同称呼。请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选择或自拟一个称呼,发表你对18世纪的见解。(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从何时开始,及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学术界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欧洲文艺复兴说、新航路开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等,每一种学说皆自成体系,有着其较为科学的划分依据。

在国内学术界中,或许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而进入21世纪后,以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又开始盛行。笔者认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太模式化地划分。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事件为蒸汽机的发明。

——摘编自卢鸿运《世界近代史开端新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示为学者张联朋《用唯物史观整体认识世界近代史》一文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发展演变的几个视角。

视角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视角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促进)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

视角三

生产力再次推动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与加强

视角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视角,据此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图2 16-18世纪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

材料二   全球史学者通过宏观综合分析指出,所谓"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从中挖掘“普世性”的文化特质只能是制造神话。他们还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具有相关性和互动性,突出影响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认为每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要淡化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个性和特殊性,这样也就淡化了欧洲国家的榜样作用。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关于欧洲兴起的观点。
2023-05-1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

1630

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

1662

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

17世纪末

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8世纪

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19世纪初

英国人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人们也开始理性消费茶叶。《女士与绅士的茶桌》(1818年)一书中介绍了饮茶:在晚餐之后喝茶,会帮助消化,并且消除因为肚子饱胀而带来的不舒服。

19世纪中期

早餐茶习俗开始形成,人们在早饭时开始用红茶取代了酒和咖啡。而英国人最为看重的下午茶习俗也在同期形成。

——据雷伍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及其影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经历了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400多年的时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阶段状况关键词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物种大交换、三角贸易、商业革命
第二阶段迅猛发展机器大工业、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第三阶段总体形成垄断资本、第一次世界大战

——据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整理

从上表中任选2个阶段,指出该阶段的起止年代,并补充相关史实,围绕世界市场的发展进行论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玛丽·巴顿》创作于18461847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小说梗概如下

约翰·巴顿是曼彻斯特一名普通织工。他仇视资本家工厂主,而且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老板们的生活总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们拼死拼活地卖力干活,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约翰·巴顿参加了工会组织,热心于为工人争取应有的权益。他与工会代表去议会请愿,但是被议会拒绝。于是工会的工人们要求和厂主直接谈判,增加工资。可是厂主里面以哈利·卡逊为首的激烈派坚决拒绝答应工人的提案,还嘲笑他们的贫穷瘦弱。这种侮辱激怒了工人,他们准备暗杀哈利·卡逊。工人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由约翰·巴顿去执行这项复仇行动。约翰·巴顿的任务虽然顺利地完成了,可是他良心上受到了极大的谴责。


根据上述梗概归纳作品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际格局的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